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汕尾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的,市政府直接創辦的,以引進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高新科技企業為主的工業園區。汕尾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市區東北方,以信利電子工業城為基礎,向北延伸。總面積38平方公里。南至市區興業路,西至海汕公路,東至汕可公路,北至石圭村。首期計畫投資10億元,力爭5年內引進60家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

城市面貌

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汕尾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努力建設成為科技型、生態型、環保型的工業園區。
汕尾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三統一”:統一規劃,劃分高新科技工業區、民營經濟工業區;統一建設,嚴格按規劃分步實施建設;統一管理,實行封閉式管理。

汕尾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我們熱誠歡迎國內外投資者前來投資辦廠置業,共謀發展,共創輝煌。 

投資環境

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開發區的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尤其在海洋、旅遊方面的開發和投資工業發展方面有廣闊發展前景:
工業在開發區投資發展工業有諸多有利條件:土地資源豐富。全區有可供開發的土地均是平緩山坡地、荒沙灘和旱地,十分便於大規模成片開發和建設,現新引進項目可直接進區建設。電力資源豐富。東洲11萬伏輸變電站早巳建成投產;紅海灣風力發電場首期工程也已並發電,每年可輸送4500萬千瓦時的綠色環保優質電力。總投資200多億元的汕尾發電廠建設快馬加鞭,開發區將成為粵東地區重要的電力供應基地。海陸交通便捷。從深汕高速公路汕尾埔邊出口站沿新建的紅海灣大道10多分鐘車程即可抵達開發區。區內形成了以紅海灣大道和遮浪至海豐大湖的沿海國防公路為主幹道的“四縱四橫”的交通網路。紅海灣東洲港雜貨碼頭也相繼建成,為工業發展提供了便捷的海陸交通條件。因此在開發區開發投資毛織、服裝、製鞋、首飾、電子、食品等產業均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旅遊開發區地處粵東紅海灣與碣石灣交接處,湖泊、島嶼、港灣交錯,沙灘蜿蜒連綿,沿岸礁岩多姿,濱海風光秀麗,人文古蹟眾多,具有獨特的亞熱帶海濱風光,發展旅遊前景十分廣闊。

海洋開發區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72公里,同時擁有優良的深水岸線,海岸水深最深處達一16米。白沙湖、後江灣一帶多處可建1一10萬噸泊位碼頭,且港灣避風條件好、受海潮影響小,一年四季萬噸以上輪船均可進港,素有“百裏海灣盡良港”之美稱。

開發區海洋環境良好,海產資源及淺海灘涂資源亦非常豐富,在開發區可投資發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淡水養殖業,尤其是珍貴海產品的養殖;並在海洋漁業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旅遊景點

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遮浪半島
紅海灣遮浪半島旅遊區位於汕尾市區以東18公里處,灣內有多處潔白柔軟的沙灘,還有神秘島、龜齡島等數個秀麗的島嶼。距汕尾市區約3
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0公里的遮浪半島現已建成紅海灣濱海旅遊度假區,島上有海上運動俱樂部,是著名的帆板賽場。

遮浪半島又名南澳島,舊稱“粵東麒麟角”,為紅海灣最有人氣的景點。海水被半島一分為二,一邊白浪滔天時另一邊水平如鏡,堪稱奇景。另外,汕尾市區東側的牛礁島一帶也值得一去,那裡遊客少至,自然環境保持得較好。

遮浪半島突入海面,有如屏障似地擋住了東西兩面風浪,在半島兩側不管風向何方,景象迥然不同,當一邊波濤滾滾,巨浪排空,萬馬奔騰,另一邊則風平浪靜,一碧萬頃,波光粼粼,遮浪因而的名。半島南面有燈塔島,建有國際航標燈塔;半島兩側海灘各連綿約2公里,沙白水清,是海水浴理想處。

所在城市介紹

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位置範圍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沿海,在東經114°54'~116°13',北緯22°27'~23°28'之間。東臨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陸域界線南北最寬處90km,東西最寬處132km,總面積5271k㎡,占全省總面積2.93%;大陸沿海岸線長302km(不含島岸線),占全省岸線長度9%;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1個港口和3個海湖。全市沿海200m等線內屬本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2.38萬k㎡,占全省海洋國土面積的14%。(國土資源局)

地貌·地質
地貌 汕尾市背山面海,由於歷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響,造成了境內山地、台地、丘陵、平原、河流、灘涂和海洋各種地形類兼有的複雜地貌。本地區位於蓮花山南麓,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傾斜。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山巒重疊,千米以上的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m,位於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為台地、平原。全市境內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大,約占總面積的43.7%。(國土資源局)
地質 本地區地層、岩漿出露情況較好,中東部平原區大部分為燕山期岩漿岩(包括火山岩)和第四系覆蓋。出露地層較簡單,以中生代地層為主,且僅見晚三疊統大頂(小坪)組、下侏羅統金雞組和上侏羅統高基坪群。地層普遍受不同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具有片理化。岩石主要有花崗岩、砂頁岩及第四系沖積砂礫層等組成。經過大自然和人類活動的作用,構成複雜的土壤類型。土壤類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黃壤、紅壤、赤紅壤、菜園土、潮沙泥土、濱海鹽漬沼漬土、海濱沙土、石質土等10多種土類,40多個土屬,70多個土種。(國土資源局)

氣候·水文
氣候 汕尾市地處祖國大陸東南部沿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光照充足;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秋冬春旱,常有發生,夏澇風災,危害較重。
水文 全市境內集雨面積100k㎡以上的河流有螺河、螺溪、南北溪新田水、烏坎河、長山河、水東河、龍潭河、鰲江、赤石河、明熱河、黃江、西坑水、吊貢水、大液河等15條,其中直流入海有螺河、烏坎河、鰲江、黃江、赤石河等5條。螺河和黃江是汕尾市兩大河流。螺河發源於蓮花山脈三神凸東坡,自北向南縱貫陸河、陸豐兩地,流域面積1356k㎡(本市境內1321k㎡),全長102km,于海陸豐交界處的煙港匯入南海碣石灣。黃江發源於蓮花山脈上臘燭山,流經海豐16個鄉鎮場,流域面積1370k㎡(本市境內1357k㎡),河長67km,年均徑流量19.35億m³,在馬宮鹽嶼注入紅海灣。(水利局

規劃目標

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汕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將委託方提出的發展目標和計畫落實到空間布局上,如確定本區的人口規模、用地範圍、組團性質、用地結構、空間布局、開發周期、分期建設目標等。
2、協調已確定或有意向在本區建設的重大項目之間的關係,如電廠及其輸變電工程、港口及其集輸運工程、紅海灣大道、輸水工程等。
3、提出各專項工程規劃及相應的投資估算。分析開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技術難點及靜態投資規模。
4、對本區的基礎設施及土地開發的資金投入和開發效益進行動態分析和評價。模擬資金流動特點,研究本區開發的財務風險和效益。

相關條目

參考連結

http://www.chinacity.net/chengshi/show.asp?id=24086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