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人

汕尾人

汕尾人,包括汕尾原始居民後裔、福佬人、客家人及其他由汕尾搬出去自稱的汕尾人,他們通用汕尾方言,屬閩方言閩南次方言。

汕尾人具體上分為四類;

原始居民後裔

1.原始居民後裔,這個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前新石器時代,當代著名人類學家

沙坑北出土的磨光石斧和夾砂粗陶片沙坑北出土的磨光石斧和夾砂粗陶片
楊成志博士等人在海陸豐沿海地區發掘了許多石陶文物。後來,通過文物普查,在汕尾市又發現許多古文化遺址,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沙坑北遺址沙坑北遺址
有沙坑北遺址,位於市城區捷勝鎮西南4千米處,遺址1千米處是沙坑村,南面約2千米處是龜齡海。這裡出土的文物有磨光石器和夾砂粗陶片。沙坑北遺址時屬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六千年。
其他還有位於城區捷勝鎮南3千米處的沙角尾遺址,三角尾村原名為“沙角尾”(《粵東考古發現》一書開始寫成“三角尾”)。其他還有位於遮浪半島的菝仔村圍遺址、沙坑南遺址、埔上蹲遺址等。出土的文物有身錛、穿孔石斧、石箭鏃、石予、石戈等, 這些都足以證明該地的人文歷史淵源。

福佬人

2.福佬人福建佬的意思,來自福建南部,也即是河洛人,根據史料記載;中原河洛人遷入閩,始於秦漢,興盛於晉唐,兩宋及明朝萬曆時期規模最大。歷史上共有三次大規模的入閩遷移:
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由於西北的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在黃河流域先後建立了16個不同的國家,形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東晉統治者被迫將國都從洛河遷到南京,中原地區的許多官員、老百姓有的在長江流域定居下來,有的則進入閩地。
二.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縣陳政、陳元光父子為首的123個將領南下“征蠻”,這批漢軍“征蠻”後便定居下來了。
三.中晚唐時期,藩鎮割據,河南固始縣王潮、王審知乖亂起兵,帶領大批人馬南下入閩,占據了福建全境,不久,王潮被封為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後來,王審知的兒子成立閩國,自立為王。
這些人在福建定居若干年後,又輾轉沿海兩線向西、南遷移,進入粵東的海陸豐等地區,閩人入粵的高峰期是唐朝、五代和宋、元時期,明萬曆年間達到鼎盛。閩人入粵的原因有三點:
(1)閩人入粵為官,舉家遷移,帶來了文化,帶來了影響。
(2)由於戰亂、天災等原因,許多閩人從莆田、泉州、漳州、安溪等地向粵東遷移,來到海陸豐地區。
(3)海陸豐沿海地區是一個大漁場,部分閩南漁民沿海岸線捕魚,定居於此,並帶來了福建漁民的守護神——媽祖。
閩人來到粵東的海陸豐等地區,帶來了閩文化、閩方言,並與當地入粵更早的漢人、畲人、疍人進行互動文化,到了元朝時候,帶有粵東特色而根在閩南的福佬人和福佬話就逐漸形成了,明清時期,海陸豐地區的福佬人的文化狀況已經跟近代基本相同。

客家人

客家人在汕尾的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僅陸河縣是純客家人居住縣,在海豐縣,陸豐縣也有很多客家人居住。客家人的由來,也是我國歷史上的中原漢人幾次南遷有關,西晉永嘉南渡時,由於政局動盪,人民顛沛流離,造成大批南遷逃難的漢人戶籍混亂,甚至失去了原來的戶籍,結果只好託庇於當地的大姓。這些人多數暫居江西鄱陽湖周圍,有的到了安微、福建,有的還到了廣東的大埔。為了避免新遷來的中原漢人跟原戶籍者混淆,新來者的戶籍便稱為“客”。晉元帝大興四年特別下詔,正式肯定了這種附設客籍的做法,稱之為“給客制度”。
唐朝末年,因黃巢起義第一次南遷至江西、安徽等地區的客家先民,備用戰亂蹂躪,客家居民不得不再向皖南、贛南、閩西、粵東等地遷移。其中,粵東地區的客家人集中聚居梅州一帶。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因金人、元人相繼大舉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發了一次大規模南下的避難潮。而客家居民中有不少人都參與抵抗元兵的戰鬥。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粵東、粵北山區。
粵東、粵北地區與閩西、贛南一片相連,構成客家人居住的閩、粵、贛三角地帶。在入唐以後,漢族和畲族是當地的主要居民。到了南宋時期 ,歷代南遷進入閩、粵、贛的漢人,經過與該地區畲人長期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群休,客家方言也在此時基本定形了。

其他類

其他類是廣義上的統稱,其中包括清末與民國時代漂流過海,遠渡重洋,旅居海外,港、澳、台各地的汕尾人,他們都因對家鄉的思念情懷,而自稱汕尾人。
汕尾是沿海地區, 清朝末期,清政府實施“鎖國”、“海禁”政策,人們出海受到限制。在這期間,荷蘭、英國殖民者看到在印尼、馬來西亞的華僑吃苦耐勞,而且心靈手巧,善於經營。於是就想徵用中國勞力,但因清政府的“鎖國”政策,無法招到勞工,便勾海盜,擄掠、綁架壯丁到印尼、馬來西亞,充當殖民資源開發的苦力。在那時期,汕尾 常常有人被擄掠到海外充當苦工,據統計,1935年集中在日裡30個種植園的汕尾華工,就有四萬多人。
這些人想念祖國,懷念家鄉,教育後代,在心靈早有我是“中國汕尾人”的烙印!這樣說來,算是汕尾人也是情理之中。
其他包括有少數民族,以及零散因工作、謀生等種種原因,舉家移居到汕尾地區來,傳宗接代,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成了汕尾人了。

人口分布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人口分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汕尾地區也是如此,但歷來汕尾地區境內的人口主要有;學佬人、白話人、客家人、疍民,以及極少數的畲人、瑤人等。有人把白話人和疍民(後船)混為一談,這是不正確的,兩者之間無論在族系親群、語言、傳統文化、基本信仰、婚嫁、節日習俗都是不同的。
學佬人:汕尾地區境內,以學佬人為主體,海豐縣、陸豐市、包括汕尾市城區大部分都是學佬人,有著河南河洛人與福建閩南人的傳統文化、語言、習俗。
白話人:(使用粵語族群)汕尾地區的白話人只有聚居在汕尾市區紅衛管區和市城區馬宮街道深漁管區的部分人。在粵、港、澳三地,特別是在香港,都稱白話人為本地人,來自珠江三角洲一帶,是粵海民系後裔,屬廣府民系。汕尾的白話人與惠州地區的惠東港口鎮的白話人、大亞灣澳頭港的白話人、香港、澳門原白話漁民(香港與澳門本來就是漁村)深圳、珠海的白話漁民,與珠三角的原漁民,本是一脈,汕尾市區以東,就沒有白話人聚居了。而且,汕尾地區包括原海陸豐兩縣,歷史上除了1953年至1956年,1958年至1983年劃歸汕頭地區管轄之外,晉代隸屬南海郡,東晉成帝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建製成為海豐縣,宋、元、明、隸屬惠州府,直至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再從海豐縣東部劃分出陸豐縣,與海豐同是隸屬惠州府管轄。直至1988年初經國務院批准,才成為今天的汕尾地級市政府,由此可見一斑。
客家人:主要聚居在現在的陸河縣境內,分別為;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地,其中包括現在海豐縣、陸豐市(縣級市)境內的個別山區也居住有客家人。
疍民:據新華字典解釋;
疍民〖Tanpeople〗與黎族有遠親關係的水上居民,他們的船隻在我國廣州和福州形成密集的水上聚居區
過去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一帶的水上居民,多以船為家,從事漁業、運輸業。
清朝雍正皇帝在1729年發出的一個關於“疍”的上諭也有以下的描述:“粵東地方。四民之外,另有一種,名曰疍戶,即瑤蠻之類。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通省河路,俱有疍船。生齒繁多,不可數計”。
疍民有獨特的服裝特色、傳統信仰、有自己的漁歌文化和自已的族群體系。汕尾地區的疍民分別居住在沿海線陸豐境內的碣石烏坎、金廂、汕尾市區占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新港街道,還有海豐縣的鮜門、小漠等地。
畲人瑤人等數量不多。

語言文化

汕尾人,除陸河之外,通用汕尾方言,屬閩方言閩南次方言。其中海豐和城區口音基本一致,但與陸豐口音有所區別。和國語相比,汕尾方言有著非常顯著的特點:
一、汕尾方言在聲、韻、調上,要比國語複雜。福佬話有17個聲母,74個韻母,6個聲調。
二、汕尾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漢語語彙和一些句法,從下面的比較中,我們就能看出來,

古漢語 福佬話 客家話 國語
唔(wu)
伊(yi)
姑丈 姑丈 姑丈 姑父
目汁 目汁 目汁 眼淚
 一個地方的語言,積澱著豐富的地方文化意蘊,因此,我們在推廣國語的同時,也要注意對方言中主文化精華的提煉與傳承,並充分地利用它進行古漢語的研究。
汕陸河大部分地區,陸河以外部分地區使用客家話,屬客家方言粵台片新惠小片。市區紅衛管區以及城區馬宮鎮,有一大部分深海漁民操粵語。其實,由於汕尾毗鄰珠江三角洲,又毗鄰香港,加之香港電視節目的影響和省內人口流動,當地居民,特別是年輕一輩,大多具備粵語交際能力。文化方面既受港澳大都市文化影響又保持著海陸豐傳統習俗。
戲劇: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
民間文化: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
* 5項目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舞:汕尾漁歌海豐麒麟舞、錢鼓舞、陸豐皮影戲、河田高景
* 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爐 汕尾9項目全入選

名人精英

軍政界

陳炯明 (1878-1933)原名捷,字贊之,又字競存,海豐人。 粵軍之父,聯省自治提倡者。民國時期

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主張“聯省自治”,要建立與歐美民主國家相仿的聯邦政制,以和平“南北妥協”的手段來謀求中國永久的統一。
彭 湃(1896年-1929年)海豐人,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
謝 非 陸河人1991年至1992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92年10月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93年2月任廣東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93年5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97年9月當選為第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8年5月任全國人大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黃志光 東涌人,汕頭市市長。
黃鼎臣 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主席
劉廷波 (1909年-1976年)海豐縣人,革命先驅,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上校團長,陸豐縣臨時人民政府縣長兼應急勘亂指揮官,印度尼西亞惠州會館會長。
黃毓 香港名嘴,立法局議員,香港社民聯主席。
彭禹賢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柯正平 澳門第一屆政府推委會委員。
高開賢 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呂 六 (雷洛探長) 海豐縣鹿境人,香港首位華人探長、總探長,香港影視銀幕中的經典人物。
楊水桐 海豐人,原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長,親臨前線指揮救火壯烈犧牲後被公安部追授為“全國公安戰線一級英雄”的光榮稱號。學術界

馬思聰(1912年—1987年)海城人, 中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小提琴大師。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樂聖”。1923年赴法留學,在巴黎師從奧博德菲爾學習小提琴,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國後出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等職。
鍾敬文(1903.3.20- 2002.1.10) 汕尾人,民俗民間文學泰斗,國學大師,詩人,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研究生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
鄭思群 海豐人,首任重慶大學校長
陳比 海豐人,著名鋼琴教育家。
陳 遠 海豐人,音樂指揮家、評論人。
李 瑞 陸豐籍,中國一級美術家。
莊玉庭 海豐籍,象棋大師。
肖 穗 海豐籍,“世界華人優秀藝術家”。
柯 麟 海豐人,著名醫學教育家。
余文烈 陸豐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彭實 海豐人,中國金融數學奠基人。
揚成志 海豐人,中國民族學家。
林曼叔 海豐人,文學作家,香港《文學研究》總編輯。

科技界

彭士祿 海豐人,核動力專家,彭湃之子,民國時期被周恩來總理搜救到延安,並保送到前蘇聯深造,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院士,是

大亞灣核電站工程總指揮,中國核工業顧問、企業董事長、中國核動力名譽理事長。
黃旭華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工商界

鄭建源 中國400富人榜第6名
林世榮 海豐梅隴人,香港金王,金廁所發明人。
林偉華 汕尾附城林埔人,香港上市公司香港信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汕尾市政協副主席,《胡潤百富》2006“中國慈善家排行榜”第23名
向華強、向華勝 陸豐人,向氏兄弟,香港影業大亨,電影《賭神》出品人,香港社團“新義安”掌門人。
陳文清 香港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會長。
陳慶梓 香港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理事長。
潘良才(志雲) 馬宮街道長新管區人,香港商界名人,香港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領導成員。

演藝界

彭康亮 海豐人,國際著名男低音歌唱家。
戴廈丹 首屆華語網路歌唱大賽季軍。
徐 克 香港著名導演
李珊珊 1996年度奪得“香港小姐”冠軍、“最上鏡小姐”、“友誼小姐”、“才藝小姐”四項殊榮。

1996年“香港小姐”冠軍李珊珊1996年“香港小姐”冠軍李珊珊
1997年奪得“國際華裔小姐”亞軍、“最受傳播媒介歡迎獎”,時下為香港TVB無線電視台契約藝員。
林寶怡 海豐人,香港演藝界名人,電視劇"妙手仁心"主演.
魏美珍 馬宮街道長新後棚村人,香港亞洲電視台財經新聞主播,童年時隨父母移居香港。
黎耀祥 香港著名的演員 《巾幗梟雄》中飾演柴九的就是他。
蔡一智蔡一傑 海豐鹿境人,香港歌星 草蜢組合成員。體育界

黃曼丹 海豐人,國家體操名將。

其 他

彭加木 探險羅布泊第一人.
黃殿元 晚清反清復漢三點會創始人之一,(道光八年中文科秀才,道光二十八年鄉試武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