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蓋章式實踐

求蓋章式實踐

求蓋章式實踐指目前有一些中國小給學生髮放社會實踐表,讓家長簽字或實踐單位蓋章,證明孩子確實參加了實踐。由於,暑假大多數社區為中小學生舉辦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少學生稱活動沒有吸引力,參與度很低。因此,面對學校下發的“中小學生假期回社區報到考評表”,家長為幫助孩子完成任務,只能去社區“求蓋章”。

概述

社會實踐的初衷是為了鍛鍊孩子接觸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增強動手能力和集體意識,以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也是有關部門及學校愈加重視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原因。而為了檢驗實踐成果,才有了一枚小小的證明章

可近年來,中小學生實踐活動一直存在形式單一、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意識,流於形式,缺乏實效等問題。有一種現象是:每逢暑假,很多學生、家長就拿著學校發的社會實踐表,扎堆到社區或企業蓋章應付交差。

現象

現象1:沒時間

補習班塞滿假期安排

求蓋章式實踐求蓋章式實踐
在方莊附近一家培訓機構,記者看到暑假培訓班全部“爆滿”,內容既包含口才、書法美術等藝術類課程,也包含奧數、劍橋英語、作文等中國小課程。背著小書包的孩子進進出出。

“7月下旬,我給瑩瑩報的是英語和羽毛球班,每天上下午各兩個小時,一共12堂課。這樣一動一靜的,孩子不會覺得枯燥,還能鍛鍊身體。8月上作文和奧數的暑期班,鋼琴課是常年要學的,每周一次……”武女士對自己把女兒假期安排得滿滿當當十分滿意。事實上,瑩瑩今年只有9歲,上國小三年級,“我鄰居的朋友每天要上6個小時暑假班,比我還累呢。”瑩瑩說。

談到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武女士覺得沒啥必要,“孩子太小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我想不出有什麼是她能幹的。只有在社區組織跳騷市場的時候,我會帶她擺擺攤兒,讓她鍛鍊溝通能力”。記者採訪中發現,不少家長並不重視社會實踐,認為假期正好是孩子提升成績的時機。

現象2:走過場

臨開學跑社區求蓋章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目前有一些中國小給學生髮放社會實踐表,讓家長簽字或實踐單位蓋章,證明孩子確實參加了實踐。但事實上,很多蓋章僅僅流於形式,家長甚至幫助孩子走過場、應付差事。

社工小李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社區每個假期都會為孩子安排1—2次實踐活動。但社區外來人口占大部分,有的孩子假期不在京,尤其寒假過年都回老家了。他們沒法參加活動,但快開學時有家長會跑到社區求蓋章。“平時總見面兒,哪好意思拒絕,我們就象徵性地讓孩子背首古詩、撿撿垃圾就算過關了。還有一些本地孩子,也因為上補習班,不能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

“清掃小區垃圾、清除了周邊公車站小廣告、擦健身器材……就寫這些吧。”市民王女士口述讓兒子寫完,就在實踐表上籤上了字。“社區組織了,我沒讓孩子去。大熱天的遭這罪,我都怕他中暑。他平時環保意識挺強的,我覺得讓他去掃垃圾沒什麼必要”。

現象3:瞎湊數

聽個講座也能算實踐

“7月交一幅書法或繪畫作品,或寫一篇關於關愛學校圖書室發展夢想的文章,8月在會議室聽安全講座”。這是豐臺區東鐵營街道某社區為轄區中小學生組織的暑期實踐活動,小朋友參加其中一個,就能獲得蓋章。

“聽場講座算社會實踐嗎?上交的書畫、文章有可能是家長代勞的嗎?”記者與一位社區工作人員探討。“我們也確實沒別的辦法,組織活動首先要考慮安全,活動最好在社區里或街道里進行。但我們社區里很少有小朋友可以提供義務服務的單位組織。一些類似於撿垃圾的活兒都由物業在做。另外,社區工作人員數量有限,只能組織一些簡短的活動。”這位工作人員說,大家上交的文章的確有的雷同,不排除是家長幫忙在網上搜的。

現象4:兩極化

太“瘋狂”或太平淡

由於涉世未深,近幾年,學生假期打工實踐受騙或受傷事件屢見報端。一些年紀較大的學生若在實習實踐中發生危險和意外,用工單位往往以沒簽訂勞動契約做擋箭牌。就在上個月,“父親陪9歲女兒街頭練攤與城管發生衝突”的新聞受到各方關注,有網友認為父親的初衷是好的,但方式確實值得商榷。

而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學生也感覺有些社會實踐“沒意思”,“除了掃樓梯,就是社區撿垃圾。我希望參與實踐能與更多人交流溝通,能讓我有所思考、運用智力或情商去解決問題。哪怕去餐館學做西餐也不錯,但現在根本沒有這樣的渠道讓我們參加實踐。”一名初二的同學說。

原因

為何這種弄虛作假的學生社會實踐年年上演?這有相關部門、社區及學校、家庭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體系薄弱,社會(社區、企業等)支持不夠等方面的原因。

方法

求蓋章式實踐求蓋章式實踐
教育部門要給中學生社會實踐明確的定位和關注,在課程上要有重點體現,並建立強有力的監督、評價機制,不光看過程更要看實效。學校要加強活動輔導,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儘可能的創新實踐方式、拓寬活動內容,以增強活動的吸引力。比如,放電影、開講座、打掃衛生之類,在學校里經常開展,沒有新意,肯定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校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儘量避免開展集體式的單一活動。光走走、聽聽、看看還不夠,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思考、合作、操作,真正學到東西,掌握技能。孩子們表示,很願意學新東西,更希望能參加一些崗位體驗、食物製作等實踐性較強的活動。在這方面,希望當地社區和企業增強責任意識,為孩子們提供各種更好的實踐平台。

另外,家長應抽時間與孩子一起參與社會實踐,扮演好合作者和陪伴者的角色。父母的加入,對促進親子互動,培養孩子意志品質非常有益。如果弄虛作假,只到社區“求蓋章”,對孩子誠信做人會是一種極壞的負面暗示。

中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更是成長的要求。對此,絕不能玩虛的。只有學校和家長正確引導,加強指導,社區、企業等全力配合,孩子們才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才會不流於形式,而有益於學生成長。

專家建議

與公益機構定點合作

求蓋章式實踐求蓋章式實踐
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景山學校教師周群看來,類似聽講座、參觀科技館之類的活動嚴格說來不算社會實踐。“應該是公益勞動性質的,學生在實踐中有付出。比如參觀科技館不算,但當小講解員就應該算”。

周群也和其他教師同事探討過這個問題,暑期實踐如何避免形式主義,讓同學真正得到鍛鍊?劉曉虹老師認為,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可以更多關注同齡人。“現在的同學看到同齡殘障兒童,更多的是同情和害怕。我曾在日本見到一所學校,與特殊學校相鄰。下課了,健全兒童拉著腦癱兒童在小車上轉著玩,腦癱兒童高興得咯咯直樂,周圍有老師和護工保證他們的安全”。周群建議,孩子們在假期不妨關注和幫助同齡的殘疾兒童,在交流中幫他們建立自信、融入社會。

周群建議,為確保學生安全,學校和社區不妨與一些公益機構開展“定點”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和項目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寒暑假學生扎堆某一個公益活動進行服務,如3月5日或重陽節,好幾撥學生去敬老院密集開展志願服務的情況”。

“工作崗位”注重力所能及

針對一些孩子反映假期沒地方實踐、實踐內容枯燥的問題,周群建議一些單位可嘗試提供一些崗位供孩子“體驗”。“比如上個月新聞中的9歲女童,如果換一種實踐方式,比如當一天小城管,體驗城管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可能就會換位思考,結果也會不同”。記者了解到,不久前,東城區北鑼鼓巷的小學生在安定門社區暑期社會實踐,當了一把“城管小衛士”,在街道城管隊的指導下,開展了清除小廣告、宣傳文明禮儀等公益活動。

周群認為,目前一些博物館招收志願講解員更願意選擇易培訓的“成年人”,雖然首都博物館等單位已經開展了小小義務講解員的培訓,但這樣的實踐機會顯然還不夠多。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學生要做到“幫忙不添亂”,而提供實踐的單位也要能真正安排一些孩子們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讓孩子在體驗中有所收穫。周群建議,社區、少年宮等單位不妨多組織一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煙臺市少年宮,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愛心交換大集”的活動,許多小製作、小發明代替了玩具加入到交換、義賣的行列,活動的內容豐富多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