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執著的美麗

永遠執著的美麗

本文融“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為一體,語言準確生動,充滿感情,充分展示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生歷程。

基本信息

課文簡析

要感受人物百折不撓,執著追求的精神就需要學生多關注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語句,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讀中品,品中評,真正去體味平實語言背後人物的那種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如:“美麗”一詞多次出現,但意義不同,意蘊豐富,讓人回味。在對語言的賞折中,學生蒐集整理利用資料的方法和習慣也得到了訓練,對“通訊”的寫作特點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重點: 通過關鍵字句的品讀來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貌,同時能學會蒐集整理和利用資料的方法和習慣,懂得作者的用意。

圖冊 圖冊

難點:理解袁隆平真正美麗的精神內涵,體會作者寫這篇的文章的主要中心。

作者簡介

曲志紅

曲志紅,新華社記者。1956年9月29日生於河北保定市。國小三年級後,酷愛“閒書”、“雜書”,變得“見多識廣”,通過“大批判稿”,使作文能力“不斷提高”。1983年從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新華社國內部。先後在農村組、分管組、文教組工作。1995年到政文採訪室。1996年被評為主任記者。寫過《永遠執著的美麗》,此文被選入語文(上海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十一課。

作品

曲志紅的作品有《義勇中國》《袁隆平的“尋夢園”》等。

袁隆平簡介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袁隆平 (1930.9.7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併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構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畫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永遠執著的美麗 永遠執著的美麗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係。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饑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么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英文簡述】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 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ducator, known for developing the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 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 America,

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 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 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

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 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課文生字疏通

睿智(ruì)(zhì): 英明有遠見。睿,看得深遠。

功勳(gōng)(xūn) :泛指為國家建立的功績勳勞。

卓著(zhuó)(zhù):指顯著地表現出。

瘡痍(chuāng)(yí): 創傷。這裡比喻遭受破壞或災害後的景象。

稻穗(dào)(suì) :稻花結實聚成的長條。

憧憬(chōng)(jǐng): 嚮往。

媚俗(mèi)(sú):討好世俗。

義無反顧: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浩瀚(hào)(hàn):浩大;多。形容廣大;繁多。

翱翔(ao第二聲)(xiang第二聲):在空中迴旋地飛。

風華正茂:風采動人,才華橫溢。

課文相關問題

一. 句子:

⑴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

⑵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繫起來。

(3)“美麗”這等詞語都已經成為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並列。

⑷這位享譽世界、功勳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么直接的關係。

作為一篇人物通訊,文章一開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個矛盾的問題:“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繫起來”、“‘美麗’這等詞語都已經成為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並列”、“這位享譽世界、功勳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么直接的關係。” 作為71歲的一名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兒,他的一生與美麗到底有怎樣的聯繫?

作者用“美麗”一詞,來突出袁隆平敢為天下先,為解決全世界全人類的吃飯問題、造福全人類而不懈追求和獻身科學的精神。

反問句同修辭有關,也同語法有關,但它既不屬於修辭,也不屬於語法。它屬於語義。語義就是語言的意義,它主要研究符號和客觀事情之間的關係。

課文中,”難道這就是自己多年來嚮往的最美的夢境?”。作者為什麼要用反問的句式?

因為反問句更能強調對現實中農村情景的大失所望。

二. 開頭結尾的作用

開頭:扣住標題,引領全文,具體概括地揭示出了美麗的內涵。

結尾:呼應前文的兒時之夢,深化了主題,突出了袁隆平偉大的人格。 痴”、“走到底”終生追求、所有人不再挨餓(設定目標)

扎、一切、 整整兩年檢查了 14000 個稻穗(艱辛、執著、義無反顧)

幾十年、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付出,頻率之高:無私奉獻)、對挫折、失敗、認為干擾破壞的考驗毫不畏懼(堅忍不拔、百折不撓)

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

研究成果一個接一個、始終保持(需要不斷創新、堅持不懈的努力;敢為天下先)

——

絲毫沒有……任何改變、依然(兩個)、無時(“依然”等詞語形象傳神地表現了袁隆平執著美麗的研究精神,作為人民科學家他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給了那片田地。淡泊名利)

仍驅趕自己不斷前行、兩個願望(不停止腳步,永遠執著) 美麗的夢想—— 讓所有人不再挨餓 美麗的創造—— 用生命和科學的力量創造美好 美麗的個性—— 精幹、活力充沛、睿智、幽默 美麗的精神—— 執著、堅持不懈、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原文

1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儘管71歲的他,依然顯得精幹,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2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繫起來。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一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裡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

3但凡一個人能有這樣的成就,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美麗這等辭彙都已經成為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們並列。

4但是,就在他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喜慶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聞媒體的聯合採訪時,我忽然聽到了“美麗”這個詞,突然發現,這位享譽世界、功勳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么直接的關係。

5那是我在這次採訪中唯一有機會提出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始終不解,像他這樣出生在北京、生長在武漢、重慶等大城市、從小上教會學校的人,為什麼在風華正茂之時違背母願選擇了艱苦而陌生的農學?

6袁隆平沒有絲毫猶豫地說出了這個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約我6歲時一次郊遊,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場。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簡直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7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兒時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可見那片段預告艷果豐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事艱難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的心。

8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他心目中永遠的夢幻,使袁隆平從此與“農”結下不解之緣。

9但當他第一次真的來到農村時,不禁大吃一驚:難道這就是自己多年來嚮往的最美的夢境?

10現實中農村的落後、貧瘠和瘡痍,讓尋找美麗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卻絕沒有讓他就此退縮,“真的,我從沒後悔,我這個人有點‘痴’,認準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場席捲全國的飢餓,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把童年的憧憬蘊藏心底,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了終生的追求。

11他義無反顧地一頭扎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之中。為了雜交水稻,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美好年華中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麼不是圍著雜交水稻而運轉。在他研究開始的最初,為了獲得一株必須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兩年時間,頂著烈日差不多踏遍了當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後後共檢查了14000個稻穗。

12這樣巨大的付出,在他幾十年的育種研究生涯中,可以說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是科學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難都曾經跳出來考驗他的心智。如果他僅僅是美麗的欣賞者,也許他早就被沉重的現實消磨一空;但作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學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撓,堅忍不拔。

13或許上天也被這種精誠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矚目,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著一個,他的雜交稻創造的神話一項接著一項,30多年間他在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國家“超級稻”研究項目又傳佳音,續寫了“綠色革命”的新突破……

14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 萬人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15對於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么巨大而深遠的貢獻!難怪一些地區的農民稱他為當代“神農”,而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他先後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16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穫,他依然風塵僕僕地騎著機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著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著他的試驗。“我們超級稻的培育十分緊張,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報一次數據,這樣可以隨時分析情況。”一再聲稱不善言辭的袁隆平,談起他的水稻育種卻雄辯而流暢,“我們有信心,提前兩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目標。”

17已經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驅趕著自己不斷前行,“我在有生之年還有兩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這樣,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

18袁先生兒時的園藝場如今已經變成水稻田,生活、事業甚至夢裡,全是稻子……

19“我做過一個好夢,我們種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兒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幾個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20古稀之年的科學家之夢,已沒有了園藝場的五彩繽紛,但那種淳美的境界卻依依相隨,如幻如真。

題目分析

永遠執著:①少年夢:對園藝場美麗的憧憬②青年夢:讓“所有人不再挨餓”③老年夢:培養超級雜交水稻,造福全人類

美麗:袁隆平為追求理想而執著不懈,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的人生境界和作出的偉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