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五老峰

永濟五老峰

山西運城永濟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市區東南16公里的中條山脈,地處晉、秦、豫三省交匯之黃河金三角。五老峰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東20公里有全國最大的武廟關帝廟、黑泥漂浮浴場——中國死海;西20公里有《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瑰寶唐代黃河鐵牛以及全國四大文化名樓之一的鸛雀樓。 運城五老峰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市區東南16公里的中條山脈,是河洛文化早期傳播的聖地,也是我國北方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之一。《七鑒道書》稱之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 是道教文化名山,它與晉北佛教聖地五台山南北對峙, 齊名天下,與西嶽華山遙遙相對,歷史上素有“東華山”之稱譽。

概述

旅遊指南

交通

西安出發 —繞城高速—臨潼、潼關出口—西潼高速—秦東出口—風陵渡黃河大橋進入山西—運風高速—永濟出口下高速(如果先到鸛雀樓、普救寺從永濟西下)—永濟市區, 永濟市區沿運(城)風(陵渡)省道向東北約20公里按路標指示拐入中條山里。

門票

80元(學生半價)

索道費用

單程上行:80元
單程下行:60元
雙程:120元

其他收費項目

滑索:20元
滑道:15元

美食

蔥花餅、羊肉泡饃、豆腐腦等。

歷史文化

歷史記載

據史籍記載,早在晉代張僧鑒的《潯陽記》中就有“五老峰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峰霞舉,孤標峰出,罩絡群峰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的描寫。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讚美和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峰嶙峋翠巍秀麗更甲條山”,譽為三晉第一勝景。據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築遺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方形花磚,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說明古代五老山早就成為遊客的留連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煉、禪坐、棲居之地。《七鑒道書》稱之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

相關文化

伏羲是古代五帝之一,他發明創造了揭示天地萬物互相變換的圖符卦說---《河圖》、《洛書》,這是易學的原始寶典,周文王的《周易》和華夏民族的易經學說,都是在《河圖》《洛書》的基礎上弘揚發展起來。
從《河圖》、《洛書》到《周易》之間大約三千年歷史。這一時期應是易學文化創元傳播時期,在這一創元傳播的過程中,古代形成了一個多人體系,代代相傳,也就是五老體系。為什麼要以五老體系相傳,分析其原因,應是古人為了防止《河圖》、《洛書》的完整理論學說在單傳中遺失或訛傳,也為了在實踐與套用中繼續研修完善,弘揚光大。 為什麼要以五成體,這其實是與《河圖》、《洛書》的內在密切相關的。古有“天數五,地數一,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原有五行生剋之理”,天干、地支的設定,始於生生克克之機,而生生克克之機,始於五行,五行之說,則始於《河圖》、《洛書》,《河圖》左鏇定相生之機,《洛書》右鏇定相剋之機,生克即定,五行具備,六十四卦升降歸游,亦由此而定。朱熹著《易學啟蒙》說:“《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河圖》《洛書》之數,皆以五為中。
從三皇到五帝,經夏、商至周,約三千年,《河圖》、《洛書》不失,而且能弘揚光大,其奧妙也在於五老體系代代相傳。五老山的由來正是因五老攜圖隱居五老山中,研卦修行,傳經布道,五老峰也因此而得名。所以,五老山亦應是古代“道”山或“卦”山。它的蘊涵自古以來就幽深而廣大。
古代研經傳道的五老,在史話被稱為天神或天尊,在星象卦說之中,他們分別是青靈始老天尊,代表東方、木、黑色;丹靈真老天尊,代表南方、火、紅色;黃靈元老天尊,代表中方、土、黃色;浩靈素老天尊,代表西方、金、白色;五靈玄老天尊,代表北方、水、藍色。五老殿所祭的正是這五老天神。
由此而知,五老山,是五老攜《河圖》《洛書》藏經授典的隱身之所,研卦修行,傳經布道的地方,是易學文化創元時期的傳播之地,河洛文化的搖籃之地。

百年廟會

從眾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榮紀事,又有許多民間傳聞軼事,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紮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都有許多傳奇的趣聞,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明萬曆19年,明神宗朱翊均攜鄭妃前往五老峰朝山進香,後每年農曆七月初一至十五興朝峰廟會,興盛達500年之久,南北官宦、商賈雲集人次多達萬數,因此,又有“五老峰--中國現代旅遊業的源頭”之說。現存明萬曆年木刻《條山玉柱晴峰圖》、民國初年印製的《新繪山西虞鄉縣西南五老峰勝景全圖》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繁榮景象。直到日軍入侵前,從山下的虞鄉西關到山上的玉柱峰頂,沿途開設的茶館、飯肆就多達四十餘處。山口的寺廟、梨園社戲輪番獻藝,餘音繚繞,民間娛樂活動及迎神賽會盡情抒懷,熱鬧非常。之後,出於種種原因,五老峰便逐漸衰落而鮮為人知了。改革開放給五老峰恢復了生機,分別列為縣、地、省的重點旅遊開發項目,1994年又被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