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鎮[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永和鎮]

永和鎮[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永和鎮]

永和鎮隸屬於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位於該縣中部,人口有3萬人 。永和鎮在贛江中游西岸,禾水河南岸,東瀕贛江,南鄰鳳凰,西連敦厚,北與吉州區隔河相望,距吉安市區5公里,距吉安縣城11公里,距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3公里。永和是一座積澱了豐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是聞名遐邇的吉州窯所在地。 2017年7月28日,永和鎮入選為第二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

簡介

永和鎮[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永和鎮] 永和鎮[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永和鎮]

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永和曾為東昌縣治,開始了早期開發。南齊朝,又闢為焦度將軍的封邑。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特別是宋代,制瓷業得到飛速發展,吉州窯產品遠銷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各國。瓷業的興盛,又帶動了商業、手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時商賈雲集、檣桅林立、車輻轆輳,成為“舟東一大都會”。明《東昌志稱》:“談廬陵之盛,萃於永和。”永和古鎮在南宋最盛時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華規模,有直接為瓷業而設的專業市場,如瓷器街、柴草市等。還有糧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輔、茶樓酒肆等。“百尺層樓萬餘家,六街市連廒峻宇。金鳳橋地傑人稠,鴛鴦街弦歌歌舞”便是時稱“永和為天下三鎮之一”的歷史寫照。

歷史沿革

唐、宋、元、明、清時,隸屬廬陵縣儒林鄉(原名文霸鄉)轄一、二、十、十一、十二都。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改廬陵縣為吉安縣,永和隸屬吉安縣。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永和始分永和鄉和白沙鄉,1949年7月16日,永和全境解放,1958年成立永和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84年改為永和鄉,1994年5月撤鄉改鎮,

行政區劃

現轄21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138個自然村,170個村小組。

面積人口

全鎮面積為69平方公里,總人29800人,其中農業人口26400人,耕地面積25594畝。
交通優勢 敦錦公路橫穿東西,京九鐵路貫穿南北,贛江傍鎮而過,水上客貨輪船來往穿梭,燕子窩碼頭和全市規模最大的火車貨運站“吉安南站”也座落在鎮內,水路交通便利,9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
資源狀況 境內河系發達,砂石儲量多,水域面積達3000畝,濕地松面積達2.2萬畝。古吉州陶瓷名貫九州。

名勝古蹟

唐代有本覺寺塔,清都觀等;宋代有 吉州窯、東昌井、金錢池、蓮池街、東坡井、鳳風精舍、綠野坊、智度寺、秀水溝等;尤以 吉州窯的青、白、黑各色釉瓷和彩繪瓷;青花瓷是“中國的瑰寶”享譽全世界,木葉天目盞屬國內外首創,極為名貴。

歷史文化

永和鎮不僅閃爍萬家燈火,匯集八方商賈,而且還是“文墨之邦”。宋初,三朝重臣、仕至丞相的周必大,堅持抗金的名臣歐陽珣、白鷺洲書院山長、教育家歐陽守道都出於此鎮。文天祥的祖居地也在這裡。
永和的山山水水是許多文化名人遊歷之地,積澱著豐厚的文化基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大書法家和詩人黃庭堅、“誠齋體”創立者楊萬里、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及胡銓、劉辰翁、解縉、羅洪先、王守仁等,或於此訪友、或於此覽勝、或於此講學、或於此小住,留下不少詩文和遺蹟。永和鎮有樓台亭閣、祠宗寺塔等名勝40餘處。最著名的有15處,稱為“東昌十五景”,一景一段歷史,一樁故事,累被文人吟詠。“蘇黃台”是蘇東坡、黃庭堅講經論道的地方;“明秀樓”有宰相周必大的詩詠;“金錢池”有狀元羅洪先的詩詠;“東坡井”有蘇東坡結下了不解的緣分。他在這裡小住,為觀題名,在這裡會見了農學家曾安止,曾為其所著《禾譜》補寫了農具圖,作《秧馬歌》。如今古蹟名勝歷數百年,天災兵禍,多憶湮沒,有的僅存遺蹟,只有24個如岡似阜的古窯包錯落有致相嵌在鎮旁的田野上,用萬古不化的語言向人們展示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於唐代的本覺寺塔依然聳立,成為永和古鎮的標誌。

人文景觀

鎮內飛來塔、東昌井、周必大遺址、曾山故居,清都觀,吉州窯博物館等,吉州窯遺址已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永和也是井岡山下的革命根據地,全鎮革命烈士252人,誕生了五名共和國將軍。

歷史名人

宋代:周必大

清代:習孔教

民國:易毅、曾昭深、廖若谷

當代名人

原國務院商業部部長、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內務部部長曾山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曾慶紅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長、政委,空軍黨委委員曾慶源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管理保障部政治委員,全國政協十一屆委員曾海生

原國務院水電部副部長羅文坊。

主要特產

錦源、林洲、白沙、超果的車前籽聞名遐邇。白沙的蘿蔔;超果的涼薯、大蒜、久負盛譽;水稻以嶺上、龍山、南安、西坑村委會著稱,米質好,產量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