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庵壁塑博物館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位於藍田縣城東南約10公里的王順山下。水陸庵的水陸殿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至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修建,殿內13面牆壁上精雕細塑著大量泥制彩繪塑像、壁塑、懸塑,總計3000多尊,其造型、身姿、表情、服飾等繁複各異。它是陝西省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彩繪泥塑群,泥塑內容、結構和彩繪非常特殊,保存了多種歷史藝術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和佛教研究價值。為六朝名剎,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個敦煌”。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

水陸庵坐落在一個形似臥魚的小島尾部。據記載,今日水陸庵本是古時的悟真峪北普陀蘭諸庵內的水陸殿,庵毀後,人們便把這個殿宇叫做水陸庵。據《藍田縣誌》及碑所記載,水陸庵系六朝古剎,唐時與上、下悟真寺組成了一個佛寺群。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水陸庵是一坐規模不大的四合院,前有5間山門,南北兩邊各有廂房13間,院中有3間中殿,西有5間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個院落顯得清幽古樸。彩色泥質壁塑是水陸庵的精華所在。所說壁塑,也稱“隱塑”或“影壁”,是中國繪畫、雕壁合一的藝術形式,多以山水、花卉為題材,並施以色彩,形成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特殊樣式。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位於藍田縣城東南約10公里的王順山下。水陸庵的水陸殿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至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修建,殿內13面牆壁上精雕細塑著大量泥制彩繪塑像、壁塑、懸塑,總計3000多尊,其造型、身姿、表情、服飾等繁複各異。它是陝西省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彩繪泥塑群,泥塑內容、結構和彩繪非常特殊,保存了多種歷史藝術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和佛教研究價值。為六朝名剎,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 它三面環水,形似孤島,帝有青山聳立,周有河水環流,故稱水陸庵。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個敦煌”。

管轄隸屬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

水陸庵是唐代著名寺院悟真寺的水陸殿,明秦藩王朱懷綣,奉為家祀佛堂,於嘉靖42年(1563)至隆慶元年(1567),葺修廟宇,請來著名佛像士喬仲超等,重整雕像,增修壁塑。1982年,陝西省文物局進行維修,將水陸庵改為壁塑博物館。現屬蘭田文物旅遊局領導。

建築布局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是在明代原有佛教寺院的基礎上,本著整舊如舊的原則,維修而成的明代古建築群。以大殿為中軸線,依次向前為中殿、前殿、山門,左右有對稱的配殿,形成三進三院的典型佛教四合院群體,共有房舍46間,占地8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前殿陳列北魏至唐代佛像,造像碑、佛龕、經幢等佛教石刻藝術品,中殿為彌勒殿,大殿為諸聖水陸殿,是陳列的主體,配殿陳列古今水陸庵歷史文物,唐代詩人詠悟真寺等展覽。

館藏文物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

該館以大殿內保存的明代3700多尊泥質彩塑為主要展品,其藝術形象不同於早期虛幻的藝術形象,而充分具有佛教晚期的風格、內容和藝術特點。

水陸庵壁塑中,有釋迦、孔、老並列的三教教主像,有我國歷史上十大名醫像,有樵夫和漁人,佛前也有與迦葉阿難並立的文官和道士,這些反映了佛教從“隨天心而上金台,依十念而入樂國”的教義,逐漸走向與儒道並存。佛教藝術演變為現實的人間藝術。

該館曾出版《水陸庵圖冊》、《導遊》,及該館研究人員曾在國內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報導三十多篇。

參觀信息

水陸庵壁塑博物館常年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