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社戲

簡介

紹興的水鄉戲台,大都構築在土地廟之類寺廟前的河上,故稱"河台"、"萬年台"。東安、任家橋、鳳儀、東周、賓舍等地的古戲台迄今猶存。清代童謙孟寫有一首竹枝詞,描寫當年看社戲的盛況:"岳神賽罷賽都神,演出河台戲曲新,兩岸燈籠孟育管,水中照見往來人"。魯迅在《社戲》中說,外國人以為中國戲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適於劇場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遠遠地看起來",卻"自有他的風致"。《龍虎鬥》、《遊園吊打》是很能體現紹劇特色的戲,歷來為紹興觀眾所拍手稱快,叫好。魯迅把這兩齣戲寫進《阿Q正傳》、《社戲》等著名小說里,均不是他信手拈來之筆,而是充分反映了它們的人民性。連自己的姓名也寫不出,甚至連圓圈都畫不圓的阿Q在臨刑前遊街時,居然還要哼幾句"手執鋼鞭將你打",足以說明社戲受到紹興人民的普遍歡迎了。魯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筆,以優美抒情的筆調追述兒少年代觀社戲的美好回憶,一派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更激起了人們對社戲的眷戀和懷念。
文豪魯迅對孩提時代看過的故鄉社戲始終未能忘懷,稱讚備至。魯迅先後寫了小說《社戲》、散文《無常》和雜文《女吊》等作品,對社戲有過動人的描繪和精闢的論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寫下多少吟詠和描繪社戲的詩文。
時過境遷,水鄉社戲在傳承,在發展。現在的水鄉社戲以魯迅筆下的紹興社戲為主要形式,重現紹興演社戲、看社戲的民俗風情和越地戲曲特色,將原始社戲風貌和現代表演藝術有機結合,定能贏得無數觀眾的喝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