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泛舟圖

水鄉泛舟圖

《水鄉泛舟圖》現藏於崑山市崑崙堂美術館,是沈周作於明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畫家以抒情的筆調描寫水鄉風物,頗有生活氣息,此圖紙本,水墨,縱114厘米,橫57厘米,是他的大幅畫作品之一。

作品信息

現藏於崑山市崑崙堂美術館沈周的《水鄉泛舟圖》作於明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畫家以抒情的筆調描寫水鄉風物,頗有生活氣息。此圖紙本,水墨,縱114厘米,橫57厘米,是他的大幅畫作品之一。

作者簡介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自稱白石翁,長洲相城(今江蘇吳縣)人,是明代傑出的山水畫家。沈周的祖父沈澄,是元畫家王蒙的好友,善詩文,工畫山水。其父沈恆吉、伯父沈貞吉,皆工詩,也都是有一定成就的山水畫家。他少承家法,家庭環境的薰陶,使他在詩文和書法繪畫上得到了有益的指導。同時又拜經學家陳繼之子陳寬為師,陳寬學識淵博並善畫、富收藏,在他的指點下,沈周進步很快。之後,又拜同里善詩文及山水的趙同魯為師,學習臨摹和古畫鑑賞。沈周還師從過畫家杜瓊和劉珏,廣收博取,為他日後在繪畫方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沈周致力于山水畫優秀傳統的繼承,凡宋元名手皆能變化出入。他取法元人,以黃公望、王蒙為宗,對他們有著較深的理解;而又上溯董源、巨然、李成、范寬諸家,尤得心印;他對南宋院體和浙派戴進的畫法也都有所吸收;晚年則醉心於吳鎮。清·王登《吳郡丹青志》說:“其畫自唐宋名流及勝國諸賢,上下千載,縱橫百輩,先生兼總條貫,莫不攬其精微。”
沈周在中年的時候即景泰間已享有重名,文徵明、唐寅、仇英都曾出入其門,遠近來求畫者絡繹不絕。近的來自京師,遠的來自閩、浙、川、廣,都來購求他的畫跡作為賞玩。如清·姜紹書《無聲詩史》中所載:“候之者舟哄河乾,屨滿戶外,乞詩乞畫,隨所欲應之,無不人人滿意去。”由於索畫人太多,乃至“販夫牧豎”都持紙來索,他也不見難色,有求必應。明·祝允明《記石田先生畫》云:“沈先生周,當世之望。乞畫者……或一乞累數紙,殊可厭惡,而先生處之泰然。”有時忙不過來,只好請弟子代筆,因而偽造沈周繪畫者也不少,據說他的畫片縑朝出,午已見副本,而不到十日,到處有之。據《佩文齋書畫譜》卷五十六引《震澤集》記載,有人作贗品以售,他也欣然答應,所以其友王鏊說:“先生高致絕人,而和易近物。”
沈周的山水畫面貌較多,流傳下來的作品也不少,最突出的有兩種,一種是謹細風格的;一種是線條比較粗簡的,世稱“細沈”和“粗沈”。他四十歲以前率盈尺小景,畫風細密,以師法王蒙為主,代表作如《園池文會圖》、《為叔善作水墨山水》等;他在四十歲以後,多作大幅,如《廬山高圖》,長林巨壑,清新明快,正是吳門派的文秀風格;沈周晚年的畫風有著明顯的變化,以師法吳鎮為主而又出新意,用筆愈見灑脫簡練,形成筆墨老健,闊大沉雄的藝術特色,如《策杖圖》、《夜坐圖》、《匡山秋霽圖》等。
同祖父、父親及伯父一樣,沈周一生不仕,30歲左右就“決意隱遁”,當時的蘇州郡守舉他為“賢良方正”,他便拒絕應徵,安心於讀書作畫,出遊訪友,悠遊林下。只可惜他一生未能遠遊,足跡主要於吳中諸地、太湖流域,因而作品多以江南的山川、園林風景為題材,表現江南的自然景觀。此幅畫作描繪熟悉的家鄉小景,應手寫來,平易自然。
圖畫月夜泛舟川上,景色平遠曠盪,月色朦朧,呈現出水天一色的微茫世界。圖中岸坡只幾塊石頭,以粗點皴和短線皴並用,加強了骨力和雄健感。沈周的皴筆吸收了董、巨、“元四家”的筆意,有的皴筆也吸收了南宋的刮刀皴,但消泯了強悍霸氣而具有溫潤的氣息,體現了文人的筆墨情韻。近處的坡石以濃焦墨作苔點,尤為醒目。汀渚上林木成行,叢生而繁茂,樹幹用筆簡括,樹葉以粗點點簇而成,落墨沉重,且濃且淡,蔥蔥鬱郁,遠處之樹叢半為雲煙遮掩,煙氣迷濛。小艇在川上緩緩行進,一人搖著船槳,其餘四人在暮色蒼茫中聚於船上晤坐賞景,徜徉於青山綠水之中,真閒情逸緻也。另有一座小橋連在坡石之間,數間屋舍掩映於林木中,遠山不施皴擦,以濕筆淡墨襯染,並烘染出明月,營造了暮色靄靄、空幽濛曠的氣氛。短長河岸,高低山峰,水陸交融,一派江南水鄉沉鬱幽雅的自然風光,饒有野趣,令人心曠神怡。
周為人豁達大度,廣交貧富,“容納良賤”,與人為善,不多計較,這種品性在他的繪畫藝術上皆有所反映,正如文徵明題沈周畫所說:“粗枝大葉,草草而成。”雖然用筆簡括,但意韻完備。沈周隨趙同魯學畫時,惟效倪瓚不似,每臨倪瓚的畫,其師便說:“又過矣,又過矣。”沈周學倪瓚是在構圖布景上的相似,但倪畫下筆柔逸,落墨輕淡疏鬆;沈周則下筆落墨重實,蓋老筆過之,顯得沈鬱蒼老。儘管他喜愛倪瓚的畫,但是也不得不感嘆:“苦憶雲林子,風流不可追。”此幅《水鄉泛舟圖》線條多禿筆而成,用筆洗鍊,舒淡自然,筆力沉著而蒼健挺拙,墨色清淡,層次豐富而又渾然一體,於簡約中表現出渾厚含蓄的意趣。整幅作品構圖空靈,景象優美,畫風蒼潤雋朗、簡潔明快,畫面充滿了寧靜、恬淡及清新的氣息。“粗沈”是沈周的最突出風格,此圖是足以反映沈氏粗筆風格的佳作。
《水鄉泛舟圖》軸是沈周的精心之作,圖上方他自題《泛月辭》一首:“川之迥兮澹無風,月初出兮露橫空,泛樓船兮川上,弄明月兮川中,鼓蘭槳兮揚彼素波,光出沒兮復見星河,清歌激兮觴屢進,夜未央兮歡樂多,歡樂多兮百憂釋,百憂釋兮塗疾,塗疾兮安吾親,忘歲年兮游無極。”詩書畫相融,和畫面的意境相得益彰,更添雋永的詩意。其後識:“家君兩年苦風痹,不良行,今年稍可扶掖出入。七月十七之夕以月為觀,合近局五六人載酒泛舟奉游於谷木川上,……周乃進觴且造此辭,……歌以佐之,眾客相和,極樂而返。茲於昨者之夕,久雨開朗,舊時月色殊加爛然,……”此長跋中有字漫漶不識,亦有缺損而不全。款署:“乙未八月,沈周。”鈐有“有竹居”、“啟南”、“石田”印三方。
沈周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山水、花卉均工,人物畫亦為之。他的沒骨花卉對惲壽平有一定的啟發,明·王世貞說:“石田乃能以淺色淡墨作之,而神采更自翩翩,所謂妙而真也。”尤其是他的粗筆山水,是獨具一格的。沈周的書法學黃庭堅,是明代的書法名家。沈周還是一位詩人,明·韓昂《圖繪寶鑑續編》說他“博學有奇思,為詩清新”。詩文書畫無不精妙,表現了他的藝術才華。
沈周的老友吳寬曾說:“近時畫家可以及此者惟錢塘戴文進一人。然文進之能止於畫耳。若夫吮墨之餘,綴以短句,隨物賦形,各極其趣,則石田翁當獨步於今日也。”認為沈周的成就在戴進之上。清·王登《吳郡丹青志》中列第一等“神品志”僅沈周一人,評道:“先生繪事為當代第一。”沈周是我國十五世紀下半葉在戴進之後最有影響的畫家。明代中期,是浙派繪畫走向最高峰之時,沈周之後,“吳派”畫興起,一舉扭轉了浙派一統天下的局面,沈周被列為“明四家”之首,當時師效其畫者很多。在文人畫開始趨於仿古的時期,沈周不為古人所囿,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畫出新意,作品顯示出自己獨有的面貌,他將詩、書、畫、印熔於一爐的文人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故為時人所推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