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易水

作品原文濡水又東南逕樊於期館①西,是其授首於荊軻處也。 ②荊軻館: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南。 作品譯文濡水又東南流經樊於期館西邊,這是他把頭交給荊軻的地方。

作品原文

濡水又東南逕樊於期館①西,是其授首於荊軻處也。濡水又東南流逕荊軻館②北,昔燕丹納田生③之言,尊軻上卿④,館之於此。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煙披薄⑤,觸可棲情⑥,方外之士,尚憑依舊居,取暢林木。

作品注釋

①濡(rú)水:即今源出河北省易縣西北,東匯合南易水注入拒馬河的北易水。樊於期館: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南。
②荊軻館:在今河北省易縣西南。
③田生:田光,戰國燕處士,為太子丹謀劃刺秦王政之事。
④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⑤披薄:瀰漫。
⑥觸:到處。棲情:寄託情志。

作品譯文

濡水又東南流經樊於期館西邊,這是他把頭交給荊軻的地方。濡水又東南流經荊軻館北,從前太子丹採納田光的意見,尊荊軻為上卿,在這裡設館安置他。這兩個館所在的城中,有曲澗清泉,高山茂林,輕風吹拂煙霧縹緲,到處都可寄託情懷,那些超脫紅塵的人,尚且憑依舊居,寄情林木以暢懷。

作品賞析

易水今仍稱易水,又名中易水,是海河支流拒馬河的支流,不過是條長僅五十公里的小河。或許是因為其間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才小河而寫成大篇。易水注入拒馬河,而拒馬河則是海河五大支流中的大清河支流。滱水今稱唐河,是從山西省恆山山區發源的海河水系的較大支流。在今新安縣境注入白洋淀,也是大清河的支流。

創作背景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
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互動更替等等都十分複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著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作者簡介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