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胡麻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其次是稻粒。秧苗葉片受害,散生許多芝麻粒大小的暗褐色橢圓形斑點,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褐色,周圍組織有時變黃,能相互連成不規則的斑塊,造成葉片自葉尖逐漸乾枯,嚴重時稻秧枯死。成株期葉部病斑與秧苗期相同。稻粒早期受害,病斑灰黑色,可擴大到全粒,造成秕谷。空氣潮濕時內外穎合縫處甚至全粒均產生霉層(病菌)。穀粒受害遲的,病斑小,邊緣不明顯。

水稻胡麻斑病

症狀

又稱水稻胡麻葉枯病。全國各稻區勻有發生。從秧苗期至收穫期均可發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葉片為多。種子芽期受害,芽鞘變褐,芽未抽出,子葉枯死。苗期葉片、葉鞘發病 多為橢圓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時病斑擴大連片成條形,病斑多時秧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 初為褐色小點,漸擴大為橢圓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邊緣褐色,周圍有深淺不同的黃色暈圈,嚴重時連成不規則大斑。病葉由葉尖向內乾枯,潮褐色,死苗上產生黑色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鞘上染病 病斑初橢圓形,暗褐色,邊緣淡褐色,水漬狀,後變為中心灰褐色的不規則大斑。穗頸和枝梗發病 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穀粒染病 早期受害的穀粒灰黑色擴至全粒造成秕谷。後期受害病斑小,邊緣不明顯。病重穀粒質脆易碎。氣候濕潤時,上述病部長出黑色絨狀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nn) Shoem.稱稻平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 de Haan。分生孢子梗2-5個束狀自氣孔伸出,不分枝,稍曲,有隔膜。分生孢子頂生,倒棍棒形或長圓筒形,微彎,褐色,有3-11個隔膜,大小24-122×11-23(μm),有性態Cochliobolus miyabeanus (Ito et kuribayashi) Drechsler ex Dastur稱宮部旋孢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僅在培養基上發現,自然條件下不產生。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或附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2-3年,潛伏菌絲體能存活3-4年,菌絲翻入土中經一個冬季後失去活力。帶病種子播後,潛伏菌絲體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風吹到秧田或本田,萌發菌絲直接穿透侵入或從氣孔侵入,條件適宜時很快出現病症,並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高溫高濕、有霧露存在時發病重。酸性土壤,砂質土,缺磷少鉀時發病。旱秧田發病重。菌絲生長溫限5-35℃,24-30℃最適,分生孢子形成溫限8-33℃,30℃最適。萌發溫限2-40℃,24-30℃最適。孢子萌發須有水滴存在,相對濕度大於925。飽和濕度下25-28℃,4小時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方法

(1)深耕滅薦,壓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時處理銷毀。(2)選在無病田留種或種子消毒。(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時追肥,增加磷鉀肥,特別是鉀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適當施用石灰。要淺灌勤灌,避免長期水淹造成通氣不良。(4)藥劑防治參見稻瘟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