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簡稱MLO
病原分類地位:
病害類型: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水稻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發病時期:生育期
為害症狀
我國1980年在雲南,1983年在福建、海南零星發生,1991年廣東茂明市一帶晚季稻發病面積達7000ha。翌年早、晚季稻發病1.33萬ha,對水稻威脅很大。田間稻株進入分櫱盛期,開始出現病窩,嚴重時全田發黃,在孕穗前枯死或不能抽穗。生長中後期染病株,雖能抽穗,但穗小,粒多不實,米質鬆脆。室內用電光葉蟬保毒蟲接種2葉齡稻苗,8~20天后,稻苗基部葉片的葉尖出現黃色,先從葉尖向葉基或從葉緣向中脈擴展,後全葉變為橙黃色,隨病情擴展,病株上部葉片一片片逐漸發黃,植株矮小,新根少,分櫱少。一般心葉發黃後8~21天病株枯死。個別病葉與莖稈間的角度較大,心葉扭曲,或乾枯變白;也有的新出葉葉緣壞死成齒狀缺刻;個別病株在下部1~2葉的葉尖發黃後不久,病葉向內縱卷乾枯。
病原形態
Mycoplasma-likeorganism簡稱MLO,稱類菌原體。染色後在EM400型電鏡下觀察,在病葉中脈的韌皮部篩管細胞中看到大量多形態的類菌原體,大小96~639nm。
傳播途徑
廣東水稻橙葉病是由電光葉蟬Reciliadorsalis(Motseh)傳染的。能傳病的葉蟬個體占13~68%,屬持久性非經卵傳播。氣溫25~30℃,平均為28℃時,在桂朝品種上潛育期為8~36天,平均為20.5天。該病僅能通過葉蟬介體越冬。染病株易乾枯死亡,病株一旦死亡,就不再成為該病病原體來源。但由於該病病原體在葉蟬介體內循回期較短,在稻株內的潛育期11~29天,因此其侵染循環快,偶爾也可造成該病在一些地區或局部田塊流行。
地理分布
福建、海南、廣東、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