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房

提起“蕭太后”這仨字兒,您可能會想到《楊家將》當中的遼國女帥。她叫蕭綽(953年-1009年),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在京劇《雁門關》當中就曾扮演過她。可是,《遼史》中記載了好幾個同姓的“蕭太后”,這條河真跟蕭綽有關係嗎?還不能確定。 當時,遼國有五個都城,首都叫做“上京”,遺址位於現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鎮的東南郊。除了首都上京,遼國還有四個陪都,咱們北京是其中靠南的一個,當時被稱為“南京”,城址大致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傳說,一次蕭綽率軍出征,在“南京”城外紮營。因為缺水,將士們口渴難耐,她就派人去找水。過了好久,終於找到了一條小河。蕭太后喝了水,感覺甘甜可口,一問才知道這條河連名字都沒有,就下旨命名為“蕭太后河”——可是,正史中並沒記載這件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現在也沒法考證了。
按照我們查到的史料,蕭太后河是疏浚薊水形成的漕運河道。在遼代,“南京”城裡所需的糧草、物資,最開始都要經過壩河、高粱河運到白蓮潭(後來的積水潭),再經陸路才能運到城內,比較繞遠;後來疏浚薊水作為漕運河道,取名為“蕭太后河”——這樣,物資可由張家灣一直運到城下,頗為方便。不知何時,蕭太后河南岸修了一尊銅牛像,作為鎮水獸,附近的村子也因此得名為“水牛房”。到了元朝,都城北移,修通了新的漕運水道通惠河,蕭太后河則被廢棄,成為了排水溝。後來,河邊的鎮水獸也消失了……
1月17日,我們到化工橋附近尋找水牛房。橋上,一輛輛車子飛馳而過。橋下,蕭太后河看上去有十幾米寬,河面結了一層冰,隱約有些白色的漂浮物。我們轉了半天也沒找到水牛房,卻巧遇在河邊散步的老住戶苗先生。他說,上世紀90年代初,水牛房還有600多畝耕地,種了水稻、小麥。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耕地都消失了。最近,水牛房正在拆遷,很多村民都搬走了,因此很難找到村址了。至於蕭太后河,從元朝開始就用作排水溝,經過幾百年時間,到了20世紀50年代,河道只有兩三米寬,河水臭氣熏天,污染嚴重。2007年,有關部門對蕭太后河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治理,拓寬了河道,修了污水管道,水質也變好了一些。不過,我們看到的蕭太后河還不算乾淨,有待進一步治理。
蕭太后河邊的銅牛,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由銅牛而得名的水牛房,也將消失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但願若干年後,面對化工橋畔的高樓大廈,能有人從容地說,這裡曾有座古老的鎮水銅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