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瀝村[廣州市白雲區水瀝村]

水瀝村[廣州市白雲區水瀝村]
水瀝村[廣州市白雲區水瀝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水瀝村,以紅蔥聞名,總面積4.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0多公頃,下轄兩個自然村,11個經濟社,本村戶籍人口3800多人,外來人口3000多人。該村交通方便,新廣花一級公路和舊廣花路、北二環高速公路經過村轄內。村內有紅蔥種植基地。2006年,該村被評為廣州市衛生村及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單位。2009年,該村被評為廣州市文明示範村。

基本信息

交通

水瀝村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北面,是廣州市的中遠郊,東與本鎮的長崗村,蚌湖的西湖村接壤,南與塘貝接壤,西與茅山村和鐵路編組站(北站)接壤,北與雙崗村新樓村接壤。 水瀝村交通方便,有新廣花一級公路和舊廣花路由廣州經過該村直接通花都,還有北二環高速公路東西方向橫跨該村,坐落在該村的水瀝立交上廣州北二環高速公路,可通往清遠、深圳、珠海各地。

土地資源

水瀝村總面積4.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0多公頃,下轄兩個自然村,11個經濟社。本村戶籍人口4000多人,外來人口3000多人。

水瀝村兩委會,積極挖掘潛力,發展集體經濟,在保護農田的情況下,利用空閒地、山坡地、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現有兩間製衣廠,7間食品廠,一間玩具廠落戶該村,兩委會還積極協助經濟社利用征地款建廠房,發展經濟社集體經濟。

2014年黨(總)支部班子成員情況及分工

序號 姓名 職務 性別 分工
1沈德洪黨總支書記主持村“兩委”全面工作
2沈漢華黨總支副書記主管黨務、農業、企業安全生產、自來水、市場兼調解
3江桂沃黨總支委員主管村建、國土、環衛、路燈、村道兼調解
4沈巨潛黨總支委員主管文化教育兼調解
5沈祖耀黨總支委員主管合作社、協會
6沈灼橋黨總支委員主管合作社、協會
7沈燕明黨總支委員主管信訪、出納

2014年村委會(聯社常務理事會)組成及分工

序號 姓名 職務 性別 分工
1沈德洪主任主持村委會全面工作
2江桂沃副主任村建 國土 環衛 路燈火 村道兼調解
3沈漢華副主任農業 企業安全生產 自來水 市場 兼調解
4沈巨潛委員文化教育兼調解
5江詠章委員治保 綜治維穩 調解主任 防火安全
6鍾紹池委員民兵 共青團 會計 勞動保障 工會 兼調解
7江笑玲委員計生 婦聯 民政 扶貧 兼調解

經濟概況

水瀝村以農業為主,農民以種植紅蔥為主要經濟收入,全村農戶900多戶,全部以種植紅蔥為主,紅蔥是該村的拳頭產品,歷史悠久,種植面積有3000多畝,為解決村民賣蔥困難,在2004年投資1000多萬元,建了一個鋼架結構的紅蔥交易市場,促進紅蔥產銷一條龍,吸引了周邊村走入了紅蔥種植行列,現已發展到8000多畝,帶動了高效農業的蓬勃發展。在2004年被定為廣州市十大農業蔬菜基地之一。2004年10 成立了廣州市白雲區水瀝村紅蔥協會,並領取了“紅蔥王”和“香蔥王”兩個商標,通過協會發展到千家萬戶,建設高標準的紅蔥生產基地。2005年3月,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原省委書記張德江,省長黃華華以及市、區主要領導視察了該村的紅蔥基地,對該村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花園生活

走進水瀝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裡很“漂亮”。水瀝村的人直言不羨慕城裡人住高樓,因為他們住的是花園別墅,而且各種文化配套設施齊全。

2002年該村投資180萬建設了綜合樓和文化廣場,而後又陸續建立6000多平方米的休閒場地和5個籃球場。除了村集體建設的休閒場所,各個經濟社也在村民的家門口設定了小公園,如該村興和經濟社利用現有的水塘,在水塘邊做起綠化文章,種上花草,成為一個天然的小公園。村民可以在公園休閒、健身,小公園成了聯絡鄰居感情的最佳場所。

周邊環境

水瀝村不但漂亮而且很乾淨!維護村裡的衛生環境已經成為村民多年養成的習慣。據村委會幹部介紹,該村組織了一支15人的環衛隊伍,每天上門收垃圾,清掃主要道路。另外還有專門的園藝工人管理大小公園的花草樹木。

據了解,該村戶籍人口4080多人,外來人口3100多人,但是他們都在共同愛護著這片綠色的家園。阿香是湖南人,住在水瀝村5年了。她說一來水瀝村就愛上了這裡,這裡不僅整潔,而且漂亮。她和女兒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公園的健身區。在這裡住了這么多年,已經把自己當成這個村的一員,不會亂丟亂扔垃圾。

治安條件

水瀝村多年來治安保障做得很好,令該村村民和住在這裡的外來工都感到非常滿意。水瀝村里不僅完善了全村的視頻監控設備,而且還在每個路口設定了治安崗亭,並有一支穩定的治安員隊伍。另外,該村的老黨員組織了一支義務巡邏隊,定期巡查出租屋的安全狀況。從2007年開始,該村連續三年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年度考核均被評為優秀。

此外,水瀝村還組織了一支5人的亞運志願消防服務隊,服務亞運、服務村民,為村民提供了消防保障。

總理視察

2012年2月4日上午,溫家寶總理來到白雲區江高鎮水瀝村與村民進行了親切的交流。6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再探人均近1畝耕地的“菜園子”,重訪與總理交流的村民。回訪中,多位村民向記者講述了見到總理又激動又幸福的感受。

給總理示範如何拔蔥

溫總理在水瀝村與四鄰八村的農民座談 溫總理在水瀝村與四鄰八村的農民座談

6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再走水瀝村,一探人均近1畝耕地的“菜園子”。走在村里,記者看到許多村民正在自家門口前摘揀碧綠的紅蔥。江高鎮鎮長徐勁對記者說,村里每家每戶都種紅蔥和韭菜,這幾年村民也因此攢了些富餘資金,建房買車。

記者在紅蔥種植基地見到了40多歲的鐘姨,正在地里摘紅蔥的她興奮地對記者說:“溫總理摘的蔥就是我家的!”談起4日上午溫家寶來到自家田裡,鍾姨仍十分激動,“就在這個位置,總理彎下腰去,摘起一棵紅蔥,仔細看了好久。”鍾姨一邊對記者說,一邊指著溫家寶摘蔥的位置。

“讓我來給您示範一下專業的拔蔥姿勢”,沈祖耀回憶自己當時對總理如是說。全程陪同溫家寶的沈祖耀是水瀝村黨總支書記,他有些打趣地對記者表示,總理的拔蔥動作不夠“專業”,只有長期種蔥的村民才能懂得其中的精髓所在。“我還對總理說,用我們水瀝的紅蔥或韭菜來包餃子,又香又甜,您吃過肯定忘不了。”沈祖耀回憶到,聽到自己這么說,不僅總理笑了,在場村民也都笑了,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種植大戶激動提問題

水瀝村的種植大戶江樹清家中共有6畝地,種蔥已有十餘年。談及4日上午與溫家寶的交談,江樹清仍十分興奮。

江樹清回憶道,在座談會上,他與總理對起話來,“總理和藹親切地聽我說,讓我感覺非常溫暖、非常幸福”,江樹清說。

溫總理來到水瀝村看望村民 溫總理來到水瀝村看望村民

江樹清對記者表示,這幾年化肥價格上漲很快,每包漲了近40元。“5年前,化肥只占種植總成本的30%左右,現在要占到成本的35%至40%左右”。他說,由於紅蔥的市場價格不穩定,上個月只賣到一毛錢一斤,所以根本無法收回成本。而且,每年的颱風都對紅蔥造成很大影響,水沒法從田裡排出去,水浸後連蔥種子都保不住。江樹清說,2010年村民還去到連州買種子,“種子全被淹死了”。

據江樹清回憶,溫家寶一直微笑著聽他的陳述,不時頷首。聽完他的陳述後,溫家寶表示,政府一定會進行調控,抑制化肥價格增速過快,促進農民增收。“總理還說,要提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並且要讓水瀝村率先搞起來。聽到總理這樣說,我真的很激動,也十分受鼓舞。”江樹清說。

媒體報導

廣州水瀝村不搞工業開發靠啥富民

【核心閱讀】地處廣州這樣一個商機無限的大都市,水瀝村抵住誘惑堅持不搞工業開發,為子孫後世守住了一片田園。在人均近1畝的耕地上,水瀝村人靠馳名中外的紅蔥鋪就致富路,年人均純收入近2萬元。2010年,水瀝村被評為“廣州市文明示範村”。日前,記者走進水瀝,看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如何實現耕地保護和農民增收“雙贏”。

眼前是頗具規模的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水瀝村紅蔥交易市場。下午2點,離開市還有半小時,市場門口已經聚集起十幾位賣蔥的村民,他們的三輪車斗里,清一色整齊的蔥垛,壘得有一人來高,把車胎壓得扁扁的。在他們身後,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紅蔥地,以及一棟棟漂亮的農家小樓。成片的菜地旁則豎著“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牌子,每一畦菜地中都有農戶在忙碌著。正在澆水的農戶鍾大姐告訴記者:2月4日上午,溫總理來水瀝村考察就來到了她家的菜地,當時她正在地里勞作;總理還興致勃勃地親手拔了一棵紅蔥,詢問收成,她就笑答,一共種有2畝紅蔥,批發價大概每斤1塊多,每年能賺三四萬元。

保護耕地人均近畝 留一片“綠色家園”

下了廣州北二環高速,就到了水瀝村的村口。老支書沈祖耀指著架在頭頂上的北二環高速路和貫穿南北的廣花公路,感慨地說:“水瀝村4.19平方公里土地,到現在為止,除了修這兩條路先後被征了800畝外,沒有糟蹋過一寸土地。”

水瀝村[廣州市白雲區水瀝村] 水瀝村[廣州市白雲區水瀝村]

水瀝人,世世代代做農民,祖宗給這裡4200多位村民留下了3960畝耕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珠三角不少村莊靠農轉工、農轉商發了財,水瀝村人也動過心。“那時候我們看得很清楚,只要把耕地推平,建成工廠,村民的荷包就能鼓起來。但是——”沈祖耀話鋒一轉,“我始終覺得,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毀了耕地建廠容易,等有一天工廠建滿了,再想要耕地就難了。所以20年前我就跟村民講,一定要保護好腳下這塊祖宗留下的土地。”

當然,水瀝村也沒有一味抵制工業,一塊種不了什麼東西的山坡地被平整出來,成為一個小型工業園,預計帶來2億元稅收的立白集團即將在此落戶。

“不過,與其縮手縮腳搞工業,不如一心一意把地守好,把田種好。留下一片‘綠色家園’,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的時候,就是巨大的財富。像水瀝村離廣州這么近,還能夠保有人均近1畝的耕地,靠的就是這種決心。”白雲區委書記駱蔚峰不止一次這樣肯定水瀝村。可不,如今,全村3960畝耕地,95%都是村民自己在種。

“遺憾也不能說沒有,眼下最困擾水瀝村的是,有7條高壓電力線路從村子上空經過,覆蓋了2000多畝耕地,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也制約了村的統一規劃和全面發展,希望電網企業能夠補償補償。”副村長沈巨潛抱怨。

科學種植農民增收 特色鋪就致富路

耕地不能死守,田也不能死種。水瀝村歷史上就有種紅蔥的傳統,經過市場經濟洗禮的村民認識到,只有將紅蔥種成品牌,種出效益,讓水瀝人的生活富起來,才是對耕地最好的保護。借著國家發展“三高”農業和白雲區推動“一村一品”的東風,水瀝村先後成立了紅蔥協會、紅蔥經濟合作社,圍繞廣州市的龐大需求,建設都市型特色生態產業基地。

水瀝村[廣州市白雲區水瀝村] 水瀝村[廣州市白雲區水瀝村]

“合作社成立後,請來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教大家科學化、現代化種蔥。想乾的,先上課,考試合格了,才準入會入社。村里還註冊了‘紅沖王’、‘香沖王’兩個商標,推廣品牌,價格也上去了,來買的人也多了。”種植大戶江樹清家有6畝蔥地,和別人家一樣,被均勻劃分成一個個整齊的方塊,方塊之間是縱橫阡陌的灌溉溝渠,裡面流動著從流溪河支流里引來的水;他種的蔥,正長勢喜人,根根粗壯。

江樹清種蔥已有十餘年,在成立合作社之前,月畝產僅1000來斤。這幾年,通過改善蔥種,科學施肥,產量大大增加,月畝產達到了四五千斤。現在,兒子、兒媳也跟著他們老兩口種起了蔥,全家人一年收入八九萬元,家裡蓋起了五層小樓,小兩口還買了小汽車。

像他一樣,水瀝村900多戶村民,家家嘗到了紅蔥的甜頭。全村種植面積達3500多畝,被認定為“廣州市十大農業蔬菜基地”之一。“現在水瀝村年均畝產紅蔥約2萬斤,產值2.1萬元。就靠這個,去年該村經濟總收入8017萬元,村集體收入320萬元,人均收入達19048元。”江高鎮鎮長徐勁跟記者不斷重複著一句話:“現在看來,這‘一村一品’的路子走對了,3960畝耕地多年來得到保護,歸功於此;農民靠務農致富,也歸功於此。”

為解決村民賣蔥難,水瀝村投資建設了一個18000多平方米的鋼架結構交易市場,每天開市,供慕名而來的客商和本地蔥農交易。市場配備了冷庫,還連同白雲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定期進行紅蔥檢測。如今,水瀝村形成了“協會+基地+農戶+標準”的紅蔥產業化經營模式和“產銷一條龍”,每天有100多個客商入場收購,日成交量達20多萬斤。

提高效益謀劃未來 高端農業促產業升級

行走在水瀝村整潔乾淨的水泥村道上,不時可看到坐在家門口低頭忙碌的村民,在他們手邊,是一堆堆剛採收回來等待整理的紅蔥。一位姓梁的中年漢子告訴記者,他家種蔥,一年收入4萬多元。但最近一兩年,蔥越來越不好種,“主要是化肥價格漲得太快,每包漲了近40元。5年前,化肥只占種植總成本的20%左右,現在要占35%—40%”。此外,他說,由於市場價格不穩定,有時候只賣到一兩毛錢一斤,連成本都收不回。

現在,水瀝村的兩委班子已謀划起未來——紅蔥深加工。沈祖耀說,“我們初步考慮走兩條路,一是脫水,每包速食麵里的蔬菜包,都少不了脫水的蔥,這個市場很大;二是提煉蔥油,用蔥油煮菜,不用再放蔥,油里就有了香味。現在,前一個已經形成了項目,合作方也找到了。”

在多次調研水瀝村後,廣東省農科院副院長陳棟感觸良多:“我們好像總認為農業是落後的,從農業過渡到工業,或者農業的比重越來越低,工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來越高,就是產業升級了,其實不然。水瀝村的堅持和成功告訴我們,在耕地紅線的緊箍咒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從低端農業向高端農業過渡,不斷提高農業的效益、附加值,同樣是一種產業升級。農業還可以與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結合,甚至直接轉化為生態觀光旅遊產業,這種升級,豈不同樣前景廣闊?”

水瀝村概況 水瀝村概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