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

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

正文

受水蝕和風蝕為害的農田,通過合理耕作和種植來保水、保土、保肥和改良土壤的措施。其內容包括改變小地形、增加地面植被、增強土壤抗蝕力和滲透率、減少地表徑流等。它與水土保持林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技術措施水土保持牧業技術措施結合,構成完整的綜合治理體系(見水土保持)。
3000年前,據《漢書》記載,“后稷始圳田”,圳即甽,是中國最早採用的溝壟種植法。西漢時提出了溝壟互換的代田法,隨後又推廣了古代的區田法。區田(類似後來的坑田)以及後來出現的草田輪作制等都有水土保持的作用。到了近代,水土保持農業技術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現在,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土壤侵蝕形式和社會經濟條件,一般可選用下列幾種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
以改變小地形為主 採用橫坡耕犁、開溝起壟、挖坑掏缽等方法,改變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糙度、減緩徑流流速、增加土壤入滲,以形成無數個微小的地面及地表層的蓄水庫,就地攔蓄降水。主要措施有:改順坡耕種為橫坡等高耕種;坡地上深耕,等高開溝起壟;壟溝內培土,分段攔蓄;坡地上等高播種,中耕時開溝培壟;種子播在壟溝內,中耕時挖壟填溝,把溝培成壟,壟挖成溝;通過耕翻加工,結合開溝,用生土培埂,把熟土和肥料集中填在溝內,修成0.65~1米寬的小型梯田等。類似的方法還有抗旱蓄水聚肥耕作(又名抗旱豐產溝)和抽槽聚肥耕作;結合深翻挖坑,生土培在坑的下方,熟土填在坑內,坑與坑交錯,等高成行;半旱式耕作,在稻田中挖溝培壟,返青前淹水,分櫱後保留半溝水;在夏休坡地或牧坡地,每隔一定距離沿等高線開溝,以蓄水攔泥,減少沖刷等。
以增加植物被覆度為主 用密生作物或牧草增加植物被覆度或被覆時間,減少耕地水土流失。如小麥、穀子、豆類等作物被覆度較高,草木犀、苜蓿等牧草的被覆度可達90%。用疏密不同的作物或牧草間作、混播,可以增加植物被覆度。用夏熟作物與秋熟作物或牧草間作套種,可增加植物被覆時間,減少濺蝕及坡面沖刷。將這些疏密不同、被覆不等的作物採用等高帶狀間作,還有改變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的效果。在土地較多的地區,可實行作物與牧草或作物與檸條、紫穗槐等灌木等高帶狀輪作,保持水土的作用更為顯著。在黃土高原地區,草帶或灌木帶還可逐漸形成地坎,減緩地面坡度。
以增強土壤抗蝕力為主 用殘茬、秸稈覆蓋,可以保護地面,減少蒸發,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在中國西北乾旱地區,用砂礫鋪蓋砂田可以防止風蝕、水蝕、鹽鹼,抗旱保墒,穩定地溫。實行少耕與免耕,可免土壤生物所造成的孔道遭到破壞,改善土壤結構,增強抵抗雨滴濺蝕和風蝕的能力。少耕結合深松,還可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透水性和持水力。此外,在休閒地、茶園、桑園、果園等裸露地上種植覆蓋作物或在經濟作物的行間採用地膜(又稱地幕)覆蓋,也可改良土壤,減少水土流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