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譏時

水仙子·譏時

作品原文 【雙調】⑴水仙子·譏時 鋪眉苫眼⑵早三公,裸袖揎拳⑶享萬鍾。 胡言亂語成時用,大綱來⑷都是哄⑸。 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⑹岐山⑺鳴鳳。 兩頭蛇⑻南陽臥龍⑼,三腳貓⑽渭水飛熊⑾。

作品概述

【宮調】雙調

【曲牌】水仙子

作品注釋

⑴雙調:填詞之格式。詞之由前後兩闋相疊而成者,謂之“雙調”,有前後同段、換頭與前後不同之分;僅一段者謂之“單調”。

⑵鋪眉苫(shàn)眼:即舒眉展眼,此處是裝模作樣的意思。三公:大司馬、大司徒與大司空,這裡泛指高官。

⑶裸(luǒ)袖揎(xuān)拳: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這裡指善於吵鬧之人。萬鍾:很高的俸祿。

⑷大綱來:總而言之。

⑸哄:指胡鬧。

⑹五眼雞:好鬥的公雞。

⑺岐(qí)山:在今陝西岐山縣。鳴鳳:鳳凰。

⑻兩頭蛇:毒蛇。

⑼南陽臥龍:即諸葛亮,這裡泛指傑出的人才。

⑽三腳貓:沒有本事的人。

⑾渭水飛熊:即周代的太公呂尚,這裡指德高望重的高官。

作品譯文

裝模作樣的人居然早早當上了王朝公卿,惡狠好鬥、蠻橫無禮的人竟享受著萬鐘的俸祿,胡說八道、欺世盜名的人竟能在社會上層暢行無阻,總而言之都是胡鬧,說英雄可到底誰是英雄?五眼雞居然成了岐山的鳳凰,兩頭蛇竟被當成了南陽的諸葛亮,三腳貓也會被捧為姜子牙!

作品鑑賞

這首小令譏諷時政尖銳的揭露了元朝當政者卑劣腐朽的面目,揭露世風的齷齪敗壞。語言犀利潑辣,比喻極具特色,誇張的描寫,揭露尖刻有力。

這是元散曲中一支妙語連珠的著名作品。首尾兩組工整的鼎足對,尤見精彩。

起始的三句中,“鋪眉”與“苫眼”、“裸袖”與“揎拳”、“胡言”與“亂語”是句中自對,互相又成為工對;“時”與“十”同音,借與三、萬作數字對。“鋪眉苫眼”等三組詞語活畫出了無賴與白痴的形象,與達官貴人的身份本身形成了絕妙的諷刺。而三句從文意上看側重點又有所不同:第一句諷刺內閣,第二句諷刺武將,第三句諷刺高官。總而言之,“都是烘(哄)”,滿朝文武全是些瞎胡鬧的烏龜王八蛋罷了。

末尾的鼎足對,數字對數字、地名對地名、動物門對動物門不算,妙在同句之內的雞與鳳、蛇與龍、貓與熊還都有形狀相像的聯繫。一頭是文人習用的雅語頌辭,一頭卻是民間口語中帶著詈罵性質的語彙,湊在一起,冷峭而生動。三句也各具側重點:第一句揭示兇橫,第二句揭示狠毒,第三句揭示無能。這就讓人們清楚地看出,元代社會中各種自封的或被吹捧出來的風雲人物,究竟是些什麼樣的貨色。這三句承接前文“早三公”、“享萬鍾”、“成時用”而寫,作者矛頭直指上層統治集團的高官要人,是一目了然的。兩段之間,“大綱來都是烘”結上,“說英雄誰是英雄”啟下。得此兩句憤語綰聯,“譏時”的題意便充分地顯露了出來。

作者這種莊俗雜陳、嬉笑怒罵而尖峭老辣的散曲風格自成一家,被時人稱作“張鳴善體”。明代曲家薛論道就有一首仿“張鳴善體”的《朝天子·不平》:“清廉的命窮,貪圖的運通,方正的行不動。眼前車馬鬧轟轟,幾曾見真梁棟。得意鴟鶚,失時鸞鳳,大家挨胡廝弄。認不得蚓龍,辨不出紫紅,說起來人心動。”語言雖不及本曲灝辣,卻能得其神理。

作者簡介

張鳴善,名擇,自號頑老子。孫楷第《元曲家考略》於其身世,列舉有揚州人、北方人、湖南人等各說,認為其祖貫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其先人於北宋末年南渡,家於湖南;鳴善久寓江浙,居揚州時間尤長,而家人則在武昌。他在揚州時,曾官淮東道宣慰司(治揚州)令史。後張士誠兵起,據有蘇州,他是張士誠弟士德的座上客。士德攘奪民地、侈肆宴樂,他曾作【落梅風】《詠雪》一曲,諷刺其非。他與當時曲家多為友好,夏庭芝曾引為知予【《說集》本《青樓集》卷首張鳴善《青樓集敘》】。入明,擢江浙提學,後謝病辭官,隱居吳江。鍾嗣成《錄鬼簿》列為方今才人相知者。賈仲明《錄鬼簿續編》稱其有《英華集》行於世,蘇昌齡、楊廉夫拱手服其才。惜此書今佚,文僅存《青樓集敘》一篇。所作雜劇三種:《煙花鬼》、《瑤琴怨》、《草園閣》,惜均佚。《全元散曲》收其小令十三首,套數二套,多寫男女風情和山林歸隱,也有仕途艱辛、遊客思鄉之作。【越調·金蕉葉】套,是贈揚州女藝人李楚儀的名篇。明·朱權《大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彩鳳刷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