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化流行

氣化流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用語,指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總過程,亦即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總過程。

氣化流行

正文

中國古代哲學用語,指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總過程,亦即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總過程。
"氣化"的概念,宋代哲學家張載《正蒙·太和》中已經指出,"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認為天即太虛,也就是廣大的物質世界,就是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過程。程頤在論述事物的產生時,區分了氣化和形化,認為萬物始生是由氣化而成,成形之物代代相傳,為形化,"形化長,則氣漸消"。但程頤所謂氣化,與張載所謂氣化意義不同。明清之際,王夫之進一步闡發了張載的氣化學說,他在《張子正蒙注·太和》中說:"氣化者,氣之化也。陰陽具於太虛縕之中,其一陰一陽,或動或靜,相與摩盪,乘其時位以著其功能,五行萬物之融結流止、飛潛動植,各自成其條理而不妄"。他認為氣化即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變化生成五行萬物的過程。
清代的戴震認為"道"是物質實體的變化過程,"道,指其實體實事之名","故語道於天地,舉其實體實事而道自見"。"實體實事"即是指陰陽二氣和五行。他認為物質實體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他把這種變化稱之為"氣化",並認為宇宙就是氣化流行的大過程,說"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戴震認為物質世界的氣化流行,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其規律性的。這個規律性,"謂之條理"。物質世界在其生生不已的運動變化中顯現出它的條理。
戴震"氣化流行"的唯物主義自然發展觀,強調了運動變化,但是他認為動植物則是不變的,"類之區別,千古如是也,循其故而已矣"。這就使他的氣化流行學說陷入了形上學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