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縣級行政權力與地方社會控制

內容介紹

王春英編寫的這本《民國時期的縣級行政權力與地方社會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區縣政整改為例》在掌握相當充足的第一手資料基礎上,以地方制度及其相應的歷史情境變遷、縣政府及其以下各級基層行政機構與地方勢力的關係演變(即權力易位)等作為研究架構,並通過民國四川及西康省境內不同地域的縣政運作個案詳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使“微觀”與“中觀”到“巨觀”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透過廣泛的歷史資料的洗鍊,為建構一個適於解釋近代中國社會基層權力結構變遷的歷史空間而發揮拋磚引玉作用。全文以民國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過程為大背景,把縣級政府及其以下各級行政組織的演變作為研究主線,按時間順序分成專題,著重考察四川及西康兩省縣級政府、縣以下區、鄉(鎮)、村社等基層行政機構的調整及其職能的充實、縣政人員的甄選與訓練、基層公務人員的配置及其待遇,以及各縣鄉鎮保甲體系調整等地方行政,詳細剖析國民政府縣政整改之成敗,同時探討地方精英勢力在民國後期的發展態勢及其與地方行政權力的消長關係,進而透視民國時期地方權力結構的變遷歷程。
《民國時期的縣級行政權力與地方社會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區縣政整改為例》是在歷史唯物主主義指導下,對民國時期基層社會權力結構這一重要課題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研究的成果,主要具有以下優點和創新:(1)對與本研究相關的大量研究文獻作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和評價,很好地確定了研究的起點,遵守了學術規範。(2)在發掘收集第一手的縣政資料特別是縣級檔案資料上下了很大功夫,使書稿的立論建立在較為堅實的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3)在對學界既存研究成果進行了較為充分論證辨析,進而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獨立的見解,特別是關於國民政府通過縣政整改基本上建立了以縣政權為核心的權力結構,並控制縣以下的基層政權,取代了傳統的地方權力結構這一新見,對於地方社會權力架構課題研究的深入是有創穫和啟發的。(4)書稿運用多學科的方法,注意不同地方差異的比較研究,重視縣以下基礎社會的微觀分析,採取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5)書稿的主題突出、層次分明,資料豐富、論析確當、文筆流,是一項有較大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並填補了四川地方史相關領域空白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更深刻認識近代中國國情、省情,對於當今中國基層政權的改革和完善也不乏歷史的借鑑意義。

作品目錄

緒論
一、學術動態及研究趨勢
(一)研究模式的創立
(二)地方精英階層的研究現狀
(三)地方行政權力結構的探討
二、選題緣由與史料來源
(一)選題理由
(二)主要資料
三、研究思路及寫作框架
第一章國民政府縣政改革初衷與背景
一、民國治下的“地方”及“地方政府”理念
(一)傳統的“地方”概念
(二)民國時期“地方”理念的樹立
二、地方改制目標及原則的確立
(一)地方建設目標
(二)實施原則的頒行
(三)考核制度的建立
三、縣政改革背景
(一)“縣政”涵義之衍變
(二)縣政整改原因
(三)縣政整改過程
第二章防區行政下的四川“地方自治”
一、縣級政權的改編
(一)改組機構基本承襲舊制
(二)地方政務的有限擴充
(三)縣長任期短暫不定
(四)縣政運作受到牽制
(五)政令推行的簡略途徑
二、地方建設的艱難推進
(一)市政整理
(二)整頓教育
(三)興辦實業
(四)發展文化事業
三、地方參與政治雛形
(一)地方自治區域的劃定與撤併
(二)區長委派制與區公所的設立
(三)基層調解委員會的成立
(四)自治人員的短期培訓
(五)袍哥團閥的發展勢頭
第三章官僚化縣政機構在川康地區的形成
一、裁局改科與縣政府內部組織調整
(一)縣政機構及行政經費的配置
(二)縣政職員的文化特徵
二、區署制的廣泛推行
(一)區制沿革與發展特徵
(二)區署職掌及輔政效用
(三)區署制度存廢實驗
三、保甲制度與鄉村行政職權的強化
(一)四川“團練”與保甲制度的恢復
(二)保甲職權的擴展
(三)四川保甲的強化特徵
四、四川基層行政機構的系統化
(一)縣以下行政網路的形成
(二)地方行政勢力嶄露頭角
(三)整頓社團與士紳勢力的削弱
第四章新縣制與地方行政“一元化”
一、分層負責制度的推行
(一)縣政府核心領導地位的確立
(二)縣府分科及其職能的複雜化
(三)機構紛更與行政開支的增長
二、“三位一體”制與鄉鎮行政獨立性
(一)鄉鎮行政機構的調整
(二)鄉政保甲人員的甄審任用
(三)鄉鎮保甲職員的低微待遇
三、縣政議事機關的設定
(一)縣臨時參議會及參議會的成立及其影響
(二)鄉鎮保民代表選舉制的推行
(三)基層民意組織的行政化特徵
第五章基層管理與行政效率
一、縣政人員訓練事業的創辦
(一)四川縣政訓練創辦宗旨
(二)縣政訓練管理體系的建立
(三)縣訓方式及其作用
二、縣政管理的“制度化”
(一)地方行政會議的多樣性
(二)縣政機關管理的複雜化
(三)縣政人員甄審制度的推行
三、地方政務的實施成效
(一)民俗之“求速”革除
(二)煙毒查禁起伏跌宕
(三)政令的繁重與變形實施
四、地方行政弊端
(一)基層職員缺乏基本生活保障
(二)地方官員更換頻繁
(三)行政經費支絀牽制
(四)敷衍貪污弊政成風
第六章地方社會控制中的權力較量
一、基層稅課職能的“合理化”
(一)稅種增闢及征派形式“合法化”
(二)稅收增長與地方財政入不敷出
(三)徵稅矛盾尖銳化
二、地方教育陣地的爭奪
(一)地方政權加大了教育投入
(二)教育行政管理體系的建立
(三)私立教育受到限制
(四)學校內部管理的行政滲入
三、精英階層與行政“合作”關係的形成
(一)地方社會團體的行政化趨勢
(二)貿易市場的權利角逐
(三)鄉紳“告發”對基層官吏的制約
第七章結語
附圖表
參考文獻
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