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棗焦腐病

毛葉棗焦腐病

毛葉棗焦腐病,拉丁名為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屬半知菌亞門、球二胞屬。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毛葉棗焦腐
中文別名:毛葉棗蒂腐病
英文病名:Indian jujube pedicel rot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屬半知菌亞門球二胞屬。
危害對象:毛葉棗等。
分布:主要分布在雲南,台灣有時也發生
危害部位:果實蒂部。

形態特徵

該菌的分生孢子器於子座中形成,每個子座中約含分生孢子器l~6個,分生孢於器為卵圓或橢圓形,

大小150~500μm×l10~380μm。分生孢子為橢圓或卵圓形,大小24.2~7.5μm×l0~16.3μm。未成熟的分生孢子為單胞,無色透明。成熟的分生孢子為黑褐色,多數有一橫隔,孢子表面有時可觀察到明顯的縱紋。

侵染循環

病原菌分生孢子從傷口處侵入果實,分生孢子靠雨水、昆蟲或人為傳播。

發病條件

25~35℃有利於該病發生,收果時相對濕度較低則病害發生較輕。

危害症狀

有內向外擴展,發病速度快,病部米黃色,病斑不規則,病健交界部明顯,腐爛果肉粘液狀,並產生酸味。後期果實產生許多小顆粒,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除運用農業措施提高植株免疫力,通過修剪把病枝、葉集中處理,加強果園通風透光外,應結合治蟲防病等方法,才能真正起到防治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