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中國古典軍事典籍

作品目錄目錄“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與“劉邦善用人”――讀《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是英雄,但不是政治家務―讀《史記?項羽本紀》陳勝失敗的原因與評說農民起義――點評《史記?陳涉世家》趙充國屯田守邊與“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讀《漢書?趙充國傳》“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與為人民利益而死――引證《漢書?司馬遷傳》“人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造的”與對人的改造―讀《後漢書?陳?傳》“正,原則性 一讚賞曹操屯田政策點評《三國志集解?魏書?武帝紀》“殺降不武”與優待俘虜政策――讀《三國志集解?吳書?陳武傳》、《虞翻傳》及《呂撈傳》“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各個擊破”劉備的彝陵之敗是可以避免的一一讀《三國志集解?吳書?陸遜傳》劉表“虛有其表”與勇於進取一一讀《三國志集解?魏書?劉表傳》“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與評說農民戰爭一一讀《三國志集解?魏書?張魯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與造成敵人的錯覺――引證《晉書?苻堅載記》“打援” 十分注意梁武帝的軍事才能讀《南史?梁高祖本紀》有感於陳慶之之勇武――讀《南史?陳慶之傳》“以少勝多”、“將在前線”與周到和必要的偵察――讀《南史?韋睿傳》“不聽減言,因以致敗”,“此是欲戰法,激之使戰”――讀《南史?減質傳》“景宗亦豪傑哉”與用人之道――讀《南史?曹景宗傳》“王建庸人,不知政治”,坑殺俘虜與瓦解敵軍――讀《北史?王建、羅結、樓伏連傳

作品目錄

目錄
“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與“劉邦善用人”
――讀《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是英雄,但不是政治家
務―讀《史記?項羽本紀》
陳勝失敗的原因與評說農民起義
――點評《史記?陳涉世家》
趙充國屯田守邊與“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讀《漢書?趙充國傳》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與為人民
利益而死
――引證《漢書?司馬遷傳》
“人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造的”與對人的改造
―讀《後漢書?陳?傳》
“正,原則性 奇,靈活性”與堅持“主動性、計畫性
靈活性”
讀《後漢書?皇甫嵩傳》
“宜將剩勇追窮寇”與集中兵力打殲滅戰
――引證《後漢書?皇甫嵩傳》
“既多謀,又善斷”與對幹部“謀”字上的要求
一一評述《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舊土人民,死喪略盡”與戰爭和人口
一一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多謀難斷,見事遲”、“多端寡要”與當機立斷
一一讀《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兼評《郭嘉傳》
“高級幹部不能不讀《呂蒙傳》”與提倡幹部加強學習
一讀《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革命不能不“建立根據地”
――評劉、關、張下四川兼論歷代農民戰爭
評說曹操的歷史功過 一讚賞曹操屯田政策
點評《三國志集解?魏書?武帝紀》
“殺降不武”與優待俘虜政策
――讀《三國志集解?吳書?陳武傳》、《虞翻傳》
及《呂撈傳》
“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各個擊破”
劉備的彝陵之敗是可以避免的
一一讀《三國志集解?吳書?陸遜傳》
劉表“虛有其表”與勇於進取
一一讀《三國志集解?魏書?劉表傳》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與評說
農民戰爭
一一讀《三國志集解?魏書?張魯傳》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與造成敵人的錯覺
――引證《晉書?苻堅載記》
“打援” 十分注意梁武帝的軍事才能
讀《南史?梁高祖本紀》
有感於陳慶之之勇武
――讀《南史?陳慶之傳》
“以少勝多”、“將在前線”與周到和必要的偵察
――讀《南史?韋睿傳》
“不聽減言,因以致敗”,“此是欲戰法,激之使戰”
――讀《南史?減質傳》
“景宗亦豪傑哉”與用人之道
――讀《南史?曹景宗傳》
“王建庸人,不知政治”,坑殺俘虜與瓦解敵軍
――讀《北史?王建、羅結、樓伏連傳 ?》
列傳第八
“中間突破”與戰略反攻的時機與方向
――讀《北史?周本紀》
“仁政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與真正的偉力於
民眾之中
――讀《舊唐書?朱敬則傳》
“遇事無斷制”與作戰指揮的當機立斷
――讀《舊唐書?高祖本紀》
千秋功過李世民――“李世民工作方法有四”
――讀《舊日唐書?李百藥傳》
“林言斬巢”之辨
――評《舊日唐書》中黃巢起義
韓愈之古文
――評述《新唐書?李漢傳》
李世民之誤
――讀《新唐書?李烙傳》
“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張說”
――讀《新唐書?張說傳》
“田弘正,好將軍”
――讀《新唐書?田弘正傳》
“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讀《新唐書?徐有功傳》
“轉守為攻,不可不察也”與積極防禦
――讀《舊五代史?唐書?武皇本紀》
“攻者敗,守者勝;攻者愚,守者智”與防守反攻
――讀《舊五代史?唐書?董蓉傳》
“大迂迴,乘虛而入,卒以成功”與大迂迴、遠距離
包圍迂迴
――讀們:五代史?唐書?莊宗本紀》
“殺降不可,殺俘尤不可”與瓦解敵軍政策
――讀《新五代史?王彥章傳》
“兵書多壞事,少讀為佳”與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讀《新五代史?劉那傳》
“誘敵深入,聚而殲之”與“誘敵深入”,打殲滅戰
――讀《宋史?太宗本紀》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與戰爭指導上的靈活性
――讀《宋史?岳飛傳》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與“深挖洞,廣積糧,
不稱霸,
――讀《明史?朱升傳》
“不要學李自成”與“考試”合格和“進京趕考”
――談《甲申三百年祭》
“決不當李自成”與建立根據地
――評《永昌演義》
愛讀之書莫過《資治通鑑》
“初戰亮宜親自臨陣”與街亭失守
――讀《資治通鑑?魏紀》
“中國的軍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傑出的政治家
大多數是軍事家,
司馬光與王安石相互尊重對方學問的態度值得學習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與反對軍事上的片面性與表面性
“觀人觀大節,略小故”與全面地評價人
――讀《資治通鑑?漢紀》
“內線作戰,以寡對眾,以弱敵強”而取勝,“可謂奇矣”
――讀《通鑑紀事本末?廢帝之亂》
“審機獨斷,往往成功”與當機立斷
――讀《通鑑紀事本末?後唐滅梁》
極為讚賞和感慨一一“生子當如李亞子”
――讀《通鑑紀事本末?後唐滅梁》
“以弱勝強”、“集中兵力”與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讀《智囊?兵智部?制勝》
“圍魏救趙”,“千古高手”與調動敵人
――讀《智囊?兵智部?制勝》
“蓋用兵之術也”與以弱擊強之法
――讀《智囊?兵制部?制勝?孫胺》
“此秦之所以敗也”
――讀《智囊?兵智部?制勝》
“使人改過自效”與人是可以變化的
――讀《智囊?上智部?通簡?朱博傳》
一生喜讀《三國演義》
對《三國演義》中人物的評價
革命不能不“建立根據地”
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與人民軍隊和人民的關係
“空城計”與智退敵兵
一毛溫大地妙計
“雙方強弱不同,弱者也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評“彝陵之戰”
“比之為趙子龍”
――《新四軍的勝利出擊與中國的救國事業》
七縱七擒孟獲與捉放當代“女孟獲”
要把《水滸傳》當作一部政治書來看
“三打祝家莊”與調查研究、防止主觀性
“拚命三郎”與革命熱情和拚命精神
“林沖打敗洪教頭”與積極防禦和戰略退卻
“合法鬥爭與秘密鬥爭相結合”與秘密鬥爭
“小塊根據地連成一片”與建立根據地
“坐山觀虎鬥”與對英法美對德侵略蘇聯態度的揭露
“齊魯長勺之戰”與開始反攻的時機
――引讀《左傳?莊公十年》
“退避三舍”與先禮後兵、後發制人
――引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滅此朝食”的氣概與具體計畫
引談《左傳?成公二年》
“晉楚城濮之戰”與出其不意
――論主觀指導的影響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與殲敵和略地的關係
――引證《戰國策?魏策》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與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引證《戰國策?燕策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戰爭中人心的向背
――引證《孟子?公孫丑下》
“春秋無義戰”與戰爭的性質
――引證《孟子?盡心上》
“無敵於天下”與人民軍隊的任務和性質
引證《孟子?公孫丑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與戰爭的計畫性和準備
――引證《禮記?中庸》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與以革命的兩手對付
反革命的兩手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最後的忠告
――引讀《論語?楚策四》
有關毛澤東讀《孫子兵法》的責難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和確定從偵察、判斷、決心到
部署的辯證邏輯等程式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與使敵疲勞沮喪的“蘑菇戰術”
“避實擊虛”與揀弱的打,先弱後強
“兵不厭詐”與造成敵人的錯覺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與攻敵所不備
“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與集中
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讀《古文詞類纂?論辨類,蘇明允〈權書〉
十項籍》
“勝則進,敗則止”與輪番作戰
――讀《古文詞類纂?論辨類,歐陽永叔
〈為君難論〉上》
“水軍應學游泳”與號召全軍學游泳
――讀《王湘綺全集?湘軍志》
“知彼知己者, 百戰百勝”
——《孫子兵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