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

毗陵

由宋代鹹淳四年常州知州史能之主纂的《鹹淳毗陵志》(三十卷),距今已有七百三十餘年歷史。是為今人所能見到的現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書,亦是全國僅存的十餘種宋修府志書之一。它主要記載了自春秋吳季子采延陵邑至南宋鹹淳年間常州地區(轄晉陵、武進、江陰、宜興)的地理、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軍事、人口、風土、物產、人物、古蹟等發展演變的大量史事,是一部能夠為我們今人及後人系統了解和研究春秋至宋時常州歷史的重要史書。其史料價值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一是保存了現有最早的常州版圖,對我們了解宋時常州的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具有重要幫助。二是保存了諸多至今已是唯一可據查考的原始史料。三是記載了很多歷代有關常州的歷史文獻,其中有些佚文尤顯其重要歷史價值。四是其採用綱目式和圖、表、文字並用記述的編纂體例和方法,成為後世修志的範本,並對至今修志仍有其深遠影響。清郡人趙懷玉在重修時稱其為"體例賅備,可稱良志。"因此,該書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方誌史書的重要資料。

基本信息

簡介

pí líng ㄆㄧˊ ㄌㄧㄥˊ

毗陵

--------------------------------------------------------------------------------

◎ 毗陵 Pílíng

[ PiLing, Chang prefecture in Jiang Su Province] 今江蘇省常州市

詞語解釋pí líng ㄆㄧˊ ㄌㄧㄥˊ

毗陵

亦作“毘陵”。 1.古地名。本 春秋 時 吳 季札 封地 延陵邑 。 西漢 置縣,治所在今 江蘇省 常州市 。 三國 吳 時,為 毗陵 典農校尉治所。 晉 太康 二年始置郡,治所移 丹徒 。歷代廢置無常,後世多稱今 江蘇 常州 一帶為 毗陵 。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今人謂 貝州 為 甘州 , 吉州 為 廬陵 , 常州 為 毗陵 。” 明 高濂 《玉簪記·下第》:“ 毘陵 城下水悠悠,不洗古今愁。” 清 朱之瑜 《陽九述略·致虜之由》:“其時 南徐 、 毗陵 、 吳興 、 金閶 ,設能多出奇兵,掎角此虜,其有隻輪北濟乎!”

(2).指 明 代學者、藏書家 唐順之 。因其為 武進 人,故稱。 清 吳偉業 《汲古閣歌》:“ 嘉 隆 以後藏書家,天下 毗陵 與 琅邪 。”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七·常州府》。

地名

毗陵縣及周邊毗陵縣及周邊

一、縣名。原春秋吳季札封地延陵,秦時地屬會稽郡。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今常州),並置毗陵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烏程屬吳郡。

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為避東海王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

西晉毗陵郡西晉毗陵郡

二、郡名。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吳郡置毗陵郡,領有丹徒、曲阿、武進(析丹徒、曲阿置)、延陵(升曲阿延陵鄉置)、毗陵、無錫、暨陽(析毗陵、無錫置)七縣,治毗陵。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為避東海王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郡、縣並改。晉懷帝永嘉五年,徙治丹徒(今丹徒縣東南十八里)。晉元帝太興元年,徙治京口。晉成帝鹹和三年,徙治還丹徒。晉安帝義熙九年,復徙治還晉陵。後隋大業初又廢州置郡,常州曾復名毗陵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