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電影

比利時電影

比利時主要攝製紀錄片、科普片和民族風俗片如:《往南美洲中心去》(1924)、《印第安人格蘭-恰科》(1925)、《在以帶發頭皮作為戰利品的部落》(1930),3片導演都是R.德•華弗蘭。

比利時電影

內容

比利時1896年在布魯塞爾放映了L.盧米埃爾的影片,1908年,法國移民A.馬尚在哈勒費爾德創辦了第一家比利時電影製片廠,1904~1914年期間拍攝了一些短故事片,如《德菲特的女兒》(1908)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布魯塞爾附近又建立了新的電影製片廠,試圖發展比利時民族電影,但由於等國電影公司的競爭和一些電影工作者遷居法國,比利時主要攝製紀錄片、科普片和民族風俗片, 如《往南美洲中心去》(1924)、《印第安人格蘭-恰科》(1925)、《在以帶發頭皮作為戰利品的部落》(1930),3片導演都是R.德?華弗蘭。有聲電影出現後,比利時既攝製法語影片,也攝製佛拉芒語影片。最初一批較知名的電影有導演G.舒肯斯拍攝的《克林丹斯一家》(1929)和《最美的夢》(1930)。這時,比利時電影導演們在外國電影藝術作品的影響下開始探索新的富有表現力的手段。C.德刻克萊爾和H.斯篤克兩位導演對比利時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時,他們主要是拍攝風光片和民俗片。從30年代中期開始,試拍攝故事影片。到30年代末拍攝了一些有關藝術理論的影片。許多影片是分析佛蘭芒古典藝術作品的,如導演H.斯篤克拍攝的《古老的比利時一瞥》(1936)、導演A.高凡拍攝的《神秘的羊羔》(1939)。C.德刻克萊爾在影片《靈感的源泉》(1938)里用平行蒙太奇手法表現佛蘭芒老藝術大師的人物和風景繪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比利時電影的發展中斷了。德國法西斯占領時期比利時的銀幕上充斥著德國影片,也上映一些專供消遣的法國電影。50年代初由於引進外國資本拍片,比利時電影情況開始好轉。這種合作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H.斯篤克的《走私者的宴會》(1951)。1953~1962年,比利時攝製了長故事片48部,大部分影片是與法國、聯邦德國、荷蘭合拍的。這一階段攝製的優秀影片《海鷗在港口死去》(1955,R.維爾哈維特、R.奎貝爾斯和I.米希爾斯導演)等。1963年比利時政府實行對電影生產給予國家補助金的辦法。60~70年代,比利時攝製了不少充滿象徵、神秘主義內容的影片。如在導演A.德爾沃的作品《剃光頭的人》(1966)、《有一次夜晚在列車上》(1968)和《在布賴會面》(1971)等片裡,細微的心理描繪、現實和虛幻的鏡頭不斷地交替出現;充滿象徵主義和自然主義描寫的影片有導演H.屈默爾的《馬爾貝突伊斯》(1971)、《紅唇》(1972)和導演P.高列,P.德洛的《擁抱》(1968)。在比利時電影裡也出現了一些表現普通人相互關係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現實主義影片,其中有《家,可愛的家》(1973,導演B.拉米)、《新兵》(1973,導演R.維爾哈維特)。還出現了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影片,如《阿姆爾的兒子死了》(1974,導演J.-J.安德里恩)、《處於狗和狼之間的女人》(1979,導演A.德爾沃)、《與安娜相遇》(1978,導演C.阿凱曼)等。
在比利時電影裡藝術家和美術家的傳記影片占顯著的地位。如影片《保羅?德爾沃筆下的世界》(1946,導演H.斯篤克)、《魯本斯》(1948,導演A.斯篤克,P.哈扎爾茨)、《詹姆士?恩索爾的面具和面孔》(1950,導演P.哈扎爾茨)、《葉倫尼姆?波修》(1963,導演F.維葉爾岡斯)。還有關於佛蘭芒派繪畫的彩色片《黃金世紀》(1953,導演P.哈扎爾茨)等。

比利時紀錄片剪輯巧妙,攝影技術好,富有詩意。如《船塢》(1955,導演 E. 德日林)、《比利時組曲》(1958,導演L.德魯阿吉)、《森林的主宰者》(1958,導演G.希勒曼、A.布蘭特)。很多紀錄片內容反映了現代社會的政治問題,如《為我們的權利而鬥爭》(1961)、《公開對話》(1971,兩片導演F.比延斯);《瓦隆尼亞》(1971,導演Z.戈洛貝爾)。

比利時年產長故事片 8~10部。1938年設立了比利時皇家電影資料館。在比利時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有安特衛普幻想片電影節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布魯塞爾國際科技電影節(兩年一次)、根特國際電影節、克諾克-赫斯特國際實驗片電影節

配圖

德國.比利時電影:《驚懼黑皮書》德國.比利時電影:《驚懼黑皮書》

所屬分類

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