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溝褶菌

毒溝褶菌

毒溝褶菌,菌類植物的一種,主要分布在雲南中部和西北部,在大理、祥雲、騰衝、楚雄、景東等地都有分布,成熟期在每年的7到9月。

基本信息

中毒事件

毒溝褶菌毒溝褶菌

30多年來,在雲南北部海拔1800-2600米的山村,每年7-9月雨季都發生幾十例不明原因的猝死,死亡呈聚集性。該情況引起當地部門的高度重視,政府立即組織了多方面的專家進行研究,試圖查明原因。但由於情況高度複雜,一直未有定論。

導致雲南省北部海拔1800-2600米的山村發生聚集性不明猝死的原因查明,一種被稱為毒溝褶菌的蘑菇成導致死亡的最終“殺手”。2011年1月27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劉吉開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光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究報告發表,證實了上述結論。

毒素及危害

據介紹,2008年以來,研究員通過動物試驗活性追蹤、分離純化,從中得到兩個新的非蛋白質胺基酸,經過全合成證實化學結構,確定絕對構型,再通過LC-MS/MS方法從死人血液中檢測出蘑菇中所含的新胺基酸,最終證實死人生前食用過該菌。此化合物致當機理相當複雜,對心臟和代謝有影響。研究員通過小鼠實驗進一步表明,該菌提取物會在短時間內引起血糖急劇降低。
經研究,毒溝褶菌共有3種毒素成分,其中一種毒素成分在1957年和1966年的《Nature》雜誌上有過報導,此次研究發現了兩種新非蛋白質胺基酸毒性成分。經證實誤食該蘑菇是導致30多年來雲南北部海拔1800-2600米山村發生不明猝死的原因。
根據研究結果,相關部門印刷了大量宣傳冊,在危險和猝死發生地進行廣泛宣傳,以警告人們不要食用該菌,宣傳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和2011年類似猝死報告沒有出現。

中毒症狀

該課題組研究員、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所長劉吉開介紹,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和幾種毒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估計,人體在攝入400克乾重毒溝褶菌的情況下,將導致死亡。誤食該菌後,人體猝死前的伴隨症狀有心跳加速、頭暈、噁心、出虛汗等等,但因個人體質差異,發作時間從幾個小時至幾天不等。

生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