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楊沫

母親楊沫

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作者以母親楊沫為原型,講述了母親的一生經歷,也算是完成了母親生前的遺願。小說內容真實而感人,呼喚著人性、母愛、親情的回歸。

老鬼生於1947年,本名馬波,作家楊沫之子,父母均是革命幹部,但在那個瘋狂的文革年代,他曾率人打砸自己父母家,去“抗美援越”。1970年被打成“現行反革命”,1980年才徹底平反。在內蒙兵團被整得“眾叛親離,屁滾尿流”。老鬼是插隊時的外號,他沿用至今。如今他與他的大狗,租住在郊區的農家小院,一直寫作。
老鬼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一是1988年前後,《血色黃昏》在“知青文學”里的風靡一時;二是他對自己的母親——作家楊沫的著作如《青春之歌》,毫不掩飾愛憎。

基本信息

作者:老鬼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頁碼:402 頁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35430856
條形碼:9787535430854
版本:2005年8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簡介

上世紀80年代母親在接受廣東電視台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晚年想寫一部盧梭式的回憶錄。她說:我很佩服盧梭,很佩服盧梭敢講真話的勇氣。所以也打算把自己的一生,儘可能大膽地寫出來,以一個真實人的面貌出現在讀者面前,而不願意像有些人那樣總把自己裝扮成完美無缺的人。實際上,一個人總是有很多缺點的,有很多內心不一定是很健康的東西。
可是因為年邁體衰,身體多病,母親的願望沒有實現。
在母親去世10周年前夕,我放下了手中的其他稿件,花了一年多時間,集中精力完成了這部書稿,概述了母親的一生,算是對母親的一個懷念。
我遵循母親的願望,儘量客觀地把母親一生中我所認為的重大經歷記錄下來,儘可能大膽地再現出一個真實的,並非完美無缺的楊沫。但礙於年代久遠和自己的視野所限,在事實和看法上難免會有不足和錯誤。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將來再版時補正。
說真話難,說父母的真話就更難。
一個真實的楊沫,比虛假的楊沫能更久遠地活在人們心中。
——老鬼

書評

一個母親的,並非完美無缺的楊沫,寫出母親真實而非完美的一生,呼喚人性、母愛、親情的回歸!
一個母親的真實一生,一個女作家的里里外外,一個知識分子的曲折歷程,一個巨變時代的百態寫真!
在《血色黃昏》等作品中以寫真實著稱的老鬼,通過本書勇敢地寫出了他母親楊沫的真實一生,不僅凸顯楊沫獻身抗日救亡、寫作共和國經典長篇《青春之歌》和晚年對世事人生的清醒與回歸,寫出她成功背後的艱辛、曲折和內幕,而且把楊沫人生旅程中非陽光的一面如實地袒露出來,讓人看到她的苦惱、隱情和孤獨,看到她的失敗、矮小和世俗。

書摘

1914年8月25日(陰曆七月初五),母親楊沫生在北京,原名楊成業,在家裡排行老二。哥哥楊成勛,長楊沫12歲。二妹楊成亮,小楊沫4歲。三妹楊成芳,即白楊,小楊沫6歲。
楊沫是個圓臉,大金魚眼睛,扁鼻子,闊嘴,胖乎乎的。自幼有點“笨”,3歲才會說話,少哭少笑,安安靜靜,外號“老乖子”。
楊沫的母親叫丁鳳儀,湖南平江縣人,出身書香門第,曾在長沙女子師範學校讀書,俊美出眾,懂詩文,遠近聞名。
楊沫的父親叫楊震華,湖南湘陰人,出身農家,中過舉人,畢業於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商科,先後創辦新華商業講習所、新華商業專門學校和國內第一所私立大學——北京新華大學,並任校長,為國家培養了許多新式商業金融人才。他頭腦聰明,又懂商業,通過辦教育,募集到一大批捐款,低價在熱河省灤平縣買了不少土地,收取農民地租,以此維持學校的運轉,他自己也很快發達起來,成為大地主。之後,漸漸沉醉於聲色犬馬之中,不管全家老小。
很多人都羨慕大戶人家,其實大戶人家的孩子並非個個都幸福。
楊沫雖然有親生父母,事實上卻好像是個孤兒。衣服破了,沒人縫;生病了沒人照料;身上長了虱子,沒人管;季節變化,該換衣服了,沒人提醒……平時吃飯、睡覺都和傭人在一起。她衣衫襤褸,處境還不如闊人家里的一條小狗。
楊沫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父母不和,他們都各自尋歡作樂,不管兒女。我幼年雖然生活在這個大學校長的書香之家裡,家中有時還有幾個傭人,人們還管我叫著大小姐。可是,幼小的我,過的是一種什麼生活呀!數九寒天,我穿著露著腳後跟的破襪破鞋,腳後跟生著凍瘡,流著膿血。渾身長滿虱子,成天和街頭撿煤渣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寒風中亂跑;夏天,母親嫌我麻煩,把我送到舅舅家裡去寄養,表兄弟多,他們欺負我沒人疼,騎著我,打我,唾我,罵我是楊老狗。”
這些孩子還像踢皮球一樣地踢著弱小的楊沫,恣意取樂。
家,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溫暖的,光明的,舒服的場所。但對楊沫來說,卻是個冰冷的,陰暗的,不堪回首的地方。
她下學回家,母親丁鳳儀總不在,即使在家也冷冷冰冰,不理睬她。
她得了痢疾,拉肚子拉得面黃肌瘦,母親無動於衷,不聞不問。還是嫂子悄悄用自己的錢托人買藥治好了她的病。
父親楊震華有錢之後,整日出沒於娛樂場所、妓院、百貨店,並娶了姨太太。但丁鳳儀很厲害,不斷跟他爭吵,還一個一個打……

目錄

前記 馬波
1.缺少溫暖的家[1]
2.抗婚與失業[9]
3.進步青年的薰陶[18]
4.入黨[30]
5.戰火中錘鍊[40]
6.疾病的折磨[52]
7.動筆寫《青春之歌》[63]
8.遲遲出版不了[73]
9.書的反響[84]
10.遭到批判[95]
11.電影《青春之歌》[106]
12.老區的鄉親情[117]
13.文革開始[126]
14.被迫揭發妹妹白楊[142]
15.一批大字報摘編[153]
16.打成“假黨員"[164]
17.恢復組織生活[176]
18.小胖姐遇害[185]
19.父母矛盾尖銳[199]
20.與秘書[213]
21.替妹妹白楊說情[229]
22.當了人大常委後的風波[241]
23.幫一個科研人員打官司[250]
24.創作上的教訓[266]
25.兒女情很淡[280]
26.晚年的變化[295]
27.不張狂[311]
28.為明清大姐辯清白[326]
29.為雄縣農民王漢秋鳴冤[338]
30.為胡開明大呼喊[351]
31.捐獻著作權和錢[364]
32.母親與我[380]
後記[398]
楊沫大事年表[4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