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戰機

殲11戰機

殲-11(中國編號:J-11,北約代號:Shen yang J-11或F-11,系列型號:殲-11B、殲-11BS,衍生型號:殲-15、殲-16),是中國空軍一型單座雙發多功能重型噴氣式戰鬥機,是中國購買的蘇聯/俄羅斯專利及授權的蘇-27SK戰鬥機的國產組裝飛機,是中國第三代戰鬥機之一。殲-11繼承了蘇-27的優異特性,憑藉著代化的空氣動力學外形、發動機性能、較高的載油量、寬廣的飛行高度和速度範圍,可非常高效地攔截空中目標,不但可利用飛彈實施遠距離攻擊,還可在近距離空戰中占得上風,也是中國空軍未來執行遠程空優作戰的主力之一。殲-11原型蘇-27SK自20世紀90年代由中國與蘇聯/俄羅斯開始談判引進,1992年6月27日首批交付,1996年12月開始引進生產線,1998年12月16日,中國瀋陽飛機公司自行組裝成功試飛,之後逐步掌握生產與組裝能力,2003年之後,新型號殲-11B、殲-11BH和殲-11BS試飛成功,主要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

簡介

殲11戰機殲11戰機
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級將領在內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參觀了莫斯科城外的庫賓卡空軍基地。據傳當時蘇聯拒絕了中國購買蘇-27戰鬥機的要求,極力推薦米格-29。但中國人決定選擇性能更加優異的蘇-27戰鬥機,配以研製中的國產中等性能戰鬥機,形成21世紀中國空軍戰鬥機的主力。 中國希望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行研製,或者只購買少量的樣品,只有在緊迫的情況下才會成批大量引進外國戰鬥機。因此中方與蘇聯/俄羅斯洽談引進蘇-27戰鬥機一開始就立足於引進其生產線。當然無論從學習、掌握的角度看,還是從應付緊迫局勢的角度看,首期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戰鬥機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終於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戰鬥機SK戰機的雙邊協定,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戰鬥機首次對外出口。隨後中央作出了儘快將蘇-27戰鬥機國產化的決定。國產化的蘇-27戰鬥機將命�-11。 在制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戰鬥機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戰鬥機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面。2001年底中航一集團614所的某型發動機大修線竣工。同時,國產的蘇-27戰鬥機/殲-11模擬器也已經由瀋陽某學院研製成功。據稱採用了“空間立體三維成像”技術,以進口的SGI圖形工作站為系統核心。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誌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戰鬥機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

主要技術數據

機長:21.935米 翼展:14.7米
機高:5.932米機翼面積:46.5平方米
最大起飛重量:30000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35M 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1500公里
動力裝置:2台AL-31F,單台推力7600公斤 機載武器:30毫米機炮,10個外掛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