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城故城址

歸城故城址

歸城故城址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國都城。位於龍口市文基鄉,處萊山北側的丘陵盆地。西北距黃城鎮6.5公里,萊陰河自南而北穿過城區。

基本信息

簡介

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國都城。位於龍口市文基鄉,處萊山北側的丘陵盆地。西北距黃城鎮6.5公里,萊陰河自南而北穿過城區。

歷史

據文獻記載,歸城為周代萊國的國都。《春秋》宣公七年(公元前602年),“夏,公會齊侯伐萊。”杜預註:“萊國,今東萊黃縣。”自《元和郡縣圖志》至《齊乘》、《讀史方輿紀要》,以及《春秋》、《戰國策》的一些疏箋者俱襲此說。 清人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對此雖有懷疑,但無新說。范文瀾、郭沫若等亦持舊說。 王獻唐在《黃縣已其器》一書中,據灰城出土銅器否了歷來以灰城為“萊子城”的說法,認為“黃縣灰城為 國故都,古名 城,後轉音為灰城”,又轉為歸城。

遺址

歸城故城址歸城故城址
故城分內城與外城。內城在盆地中部的台地上,略呈長方形,南北長780 米,東西寬450米。現有城牆遺址2處:一在姜家村北、和平村西,殘牆東西長67米,西端為內城之西北轉角處,寬17米,東部寬2米,牆高3.5米,頂面現為農田,黃褐色粘土夯築,個別牆段有大石雜砌;一在姜家村東南,殘牆東西長52.8米,南北寬7.8米,高12.5米,亦為黃褐色夯土,夯層厚6~8厘米不等,為內城之西南角,俗稱“點將台”。外城環內城四周築建,北牆在鳳凰山陽坡之半,南牆在南山陰坡山腰,東西牆皆築于山崗頂部,周約10公里,均為夯土牆。由於自然剝損和歷代挖土造田,大部分牆段已蕩然無存。現存殘跡僅3處:一在北山村內西北部,地名“後城子”;一在大於家村西北300米處,鳳凰山南坡山腰,地名“田家塋”;一在董家村東500米處 頂上。外城其餘夯土遺蹟,多散見於農田耕土之下,城牆走向,因之可循。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如大於家村北的“城子後”,南埠村東南的“城子前”,曹家新村西的“城子頂”等,都是古城位置的佐證。

考古

新中國建立後,文物部門多次對該城址進行調查、勘測、發掘和清理。1973~1974年,省文物複查工作隊在南埠村、和平村發掘墓葬5座。1985年,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於和平村西北進行局部鑽探,初步掌握了古城址內各類文化遺址的分布情況。文化堆積以內城區最豐厚,深度可達2米, 主要為西周至春秋時期遺存。
墓葬分布較廣,以和平村、南埠村北、姜家村南等處較為集中,多年來迭有重要文物出土。據近人王道新黃縣誌稿·金石目》所記,清光緒八年(1882年)秋,灰城大於家村出土古璽1紐;二十二年(1896年)春,城東南魯家溝出土銅器10件,其中3件有銘。《黃縣金石雜記》謂光緒年間出土周瓦當多件,上鈐印文;傳說1914年前後,內城出土4銅鐘,不久又有方鼎出土;1931年前後,溝北村出土5件銅鐘。光緒《登州府志》載,此地曾出土古樂器。1951年4月,在南埠村東北出土銅器8件,須皿及盤、 皆有銘,系已其國媵器。稍後,和平村南又出土“己侯鬲”,與上述已其器皆屬春秋。1965年春,姜家村水庫工地出土銅器一宗,其中尊、卣有銘。1969年,在小劉家村東南出土“啟尊”、“啟卣”等銅器一批,與姜家村一宗均屬西周早期。此外,大於家、董家、東遲家、曹家各村附近,以及內外城牆土中亦有銅、陶器等零散出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