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諸家本草

《神農本草經》

掌禹錫畫像掌禹錫畫像

掌禹錫曰∶舊說《本草經》三卷,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錄焉。漢平帝紀雲∶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

《名醫別錄》

李時珍雕塑像李時珍雕塑像

李時珍曰∶《神農本草》藥分三品,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

《桐君採藥錄》

時珍曰∶桐君,黃帝時臣也。書凡二卷,紀其花葉形色,今已不傳。後人又有《四時採藥》、《太常採藥時月》等書。

《雷公藥對》

禹錫曰∶北齊徐之才撰。以眾藥名品、君臣、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類記之,凡二卷。時珍曰∶陶氏前已有此書,《吳氏本草》所引雷公是也。蓋黃帝時雷公所著,之才增飾之爾。之才,丹陽人,博識善醫,歷事北齊諸帝得寵,仕終尚書左僕射,年八十卒。贈司徒,封西陽郡王,謚衣冠文物。《北史》有傳。

《李氏藥錄》

保升曰∶魏李當之,華佗弟子。修《神農本草》三卷,而世少行。時珍曰∶其書散見吳氏、陶氏本草中,頗有發明。

《吳氏本草》

保升曰∶魏吳普,廣陵人,華佗弟子。凡一卷。
時珍曰∶其書分記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華佗、李氏,所說性味甚詳,今已失傳。

《雷公炮炙論》

時珍曰:劉宋時雷斆所著,非皇帝時雷公也。

《唐本草》

時珍曰∶唐高宗命司空英國公李績等修陶隱居所注《神農本草經》,增為七卷。世謂之《英公唐本草》,頗有增益。顯慶中右監門長史蘇恭重加訂注,表請修定。帝復命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等二十二人,與恭詳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谷、菜、有名未用十一部。凡二十卷,目錄一卷,別為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共五十三卷。世謂之《唐新本草》。

《藥總訣》

禹錫曰∶梁陶隱居撰,凡二卷,論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采蓄時月之法。一本題曰《藥象口訣》,不著撰人名。

《藥性本草》

禹錫曰∶《藥性論》凡四卷,不著撰人名氏,分藥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主病之效。一本雲陶隱居撰。然其藥性之功,有與本草相戾者,疑非隱居書也。
時珍曰∶《藥性論》,即《藥性本草》,乃唐甄權所著也。權扶溝人,仕隋為秘省正字。

《千金食治》

時珍曰∶唐孫思邈撰《千金備急方》三十卷,採摭素問、扁鵲、華佗、徐之才等所論補養諸說,及本草關於食用者,分米谷、果、菜、鳥獸、蟲魚為食治附之,亦頗明悉。

《食療本草》

禹錫曰∶唐同州刺史孟詵撰。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舊為二百二十七條,凡三卷。時珍曰∶詵,梁人也。武后時舉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出為台州司馬,轉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辭。卒年九十。因《周禮》食醫之義,著此書,多有增益。又撰《必效方》十卷,《補養方》三卷。《唐史》有傳。

《本草拾遺》

禹錫曰∶唐開元中三原縣尉陳藏器撰。以《神農本經》雖有陶、蘇補集之說,然遺沉尚多,故別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曰《本草拾遺》。
時珍曰∶藏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

《海藥本草》

禹錫曰∶《南海藥譜》二卷,不著撰人名氏,雜記南方藥物所產郡縣及療疾之功,頗無倫次。時珍曰∶此即《海藥本草》也,凡六卷,唐人李所撰。

《四聲本草》

禹錫曰∶唐蘭陵處士蕭炳撰。取本草藥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聲相從,以便討閱,無所發明。凡五卷,進士王收序之。

《刪繁本草》

禹錫曰∶唐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刪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之類,為五卷。開元以後人也,無所發明。

《本草音義》

時珍曰∶凡二卷,唐李含光撰。又甄立言、殷子嚴皆有音義

《本草性事類》

又名禹錫曰∶京兆醫工杜善方撰,不詳何代人。凡一卷,以本草藥名隨類解釋,附以諸藥制使、畏惡、相反、相宜、解毒者。

《食性本草》

禹錫曰∶南唐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取神農、陶隱居、蘇恭、孟詵、陳藏器諸家藥,關於飲食者類之,附以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臟腑之法。時珍曰∶書凡十卷,總集舊說,無甚新義。古有淮南王《食經》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經》九卷,《竺喧食經》十卷,《膳饈養療》二十卷,昝殷《食醫心鏡》三卷,婁居中《食治通說》一卷,陳直《奉親養老書》二卷,並有食治諸方,皆祖食醫之意也。

《蜀本草》

時珍曰∶蜀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與諸醫士,取《唐本草》參校增補註釋,別為《圖經》凡二十卷,昶自為序,世謂之《蜀本草》。其圖說藥物形狀,頗詳於陶、蘇也。

《開寶本草》

時珍曰∶宋太祖開寶六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九人,取唐、蜀本草詳校,仍取陳藏器《拾遺》諸書相參,刊正別名,增藥一百三十三種。馬志為之註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七年復詔志等重定,學士李等看詳。凡神農者白字,名醫所傳者墨字別之。並目錄共二十一卷。序曰∶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百藥既辨,本草存其錄。

《嘉祐補註本草》

時珍曰∶宋仁宗嘉二年,詔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同諸醫官重修本草。新補八十二種,新定一十七種,通計一千八十二條,謂之《嘉補註本草》,共二十卷。其書雖有校修,無大發明。

《圖經本草》

時珍曰∶宋仁宗既命掌禹錫等編繹本草,累年成書;又詔天下郡縣,圖上所產藥物,用唐永徽故事,專命太常博士蘇頌撰述成此書,凡二十一卷。考證詳明,頗有發揮

《證類本草》

又名《大觀本草》。慎微貌寢陋而學該博,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政和中,復命醫官曹孝忠校正刊行。

《本草別說》

時珍曰∶宋哲宗元中,閬中醫士陳承合《本草》及《圖一,間綴數語,謂之別說。高宗紹興末,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亦有所附。皆淺俚,無高論。

《日華諸家本草》

禹錫曰∶國初開寶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但云日華子、大明。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藥,各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其言功用甚悉,凡二十卷。時珍曰∶按《千家姓》,大姓出東萊。日華子,蓋姓大名明也。或雲其姓田,未審然否。

《本草衍義》

時珍曰∶宋政和中,醫官通直郎寇宗撰。以《補註》及《圖經》二書,參考事實,核其情理,援引辨證,發明良多,東垣、丹溪諸公亦尊信之;但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是其誤也。書及序例凡二十卷。平陽張魏卿以其說分附各藥之下,合為一書。

《潔古珍珠囊》

時珍曰∶書凡一卷,金易州明醫張元素所著。元素,字潔古,舉進士不第,去學醫,深闡軒、岐秘奧,參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藥性之氣味、陰、陽、濃、薄、升、降、浮、沉、補、瀉、六氣、十二經,及隨證用藥之法,立為主治、秘訣、心法、要旨,謂之《珍珠囊》,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

《用藥法象》

時珍曰∶書凡一卷,元真定明醫李杲所著。杲,字明之,號東垣。通《春秋》、《書》、《易》,忠信有守,富而好施,援例為濟源監稅官。受業於潔其學,益加闡發,人稱神醫。祖《潔古珍珠囊》,增以用藥凡例,諸經嚮導,綱要活法,著為此書。

《湯液本草》

時珍曰∶書凡二卷,元醫學教授古趙王好古撰。好古,字進之,號海藏,東垣高弟,醫之儒者也。取本草及張仲景、成無己、張潔古、李東垣之書,間附己意,集而為此。別著《湯液大法》四卷,《醫壘元戎》十卷,《陰證略例》、《論萃英》、《錢氏補遺》各一卷。

《日用本草》

時珍曰∶書凡八卷。元海寧醫士吳瑞,取本草之切於飲食者,分為八門,間增數品而已。瑞,字瑞卿,元文宗時人。

《本草歌括》

時珍曰∶元瑞州路醫學教授胡仕可,取本草藥性圖形作歌,以便童蒙者。我明劉純、熊宗立、傅滋輩,皆有歌括及藥性賦,以授初學記誦。

《本草衍義補遺》

時珍曰∶元末朱震亨所著。震亨,義烏人,字彥修,從許白雲講道,世稱丹溪先生。嘗從羅太無學醫,遂得劉、張、李三家之旨而推展之,為醫家宗主。
此書蓋因寇氏《衍義》之義而推衍之,近二百種,多所發明;但蘭草之為蘭花,胡粉之為錫粉,未免泥於舊說,而以諸藥分發五行,失之牽強耳。所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論》、《風木問答》諸書。

《本草發揮》

時珍曰∶書凡三卷,洪武時丹溪弟子山陰徐彥純用誠所集。取張潔古、李東垣、王海藏、朱丹溪、成無己數家之說,合成一書爾,別無增益。

《救荒本草》

時珍曰∶洪武初,周定王因念旱澇民飢,咨訪野老田夫,得草木之根苗花實可備荒者四百四十種,圖其形狀,著其出產、苗葉、花子、性味、食法。凡四卷,亦頗詳明可據。近人翻刻,削其大半,雖其見淺,亦書之一厄也。王號誠齋,性質聰敏,集《普濟方》一百六十八卷,《袖珍方》四卷,詩、文、樂府等書。嘉靖中,高郵王磐著《野菜譜》一卷,繪形綴語,以告救荒,略而不詳。

《庚辛玉冊》

時珍曰∶宣德中,寧獻王取崔《外丹本草》、土宿真君《造化指南》、獨孤滔《丹房鏡源》、軒轅述《寶藏論》、青霞子《丹台錄》諸書所載金石草木可備丹爐者,以成此書。分為金石部、靈苗部、靈植部、羽毛部、鱗甲部、飲饌部、鼎器部,通計二卷,凡五百四十一品。

《本草集要》

時珍曰∶弘治中,禮部郎中慈谿王綸,取本草常用藥品,及潔古、東垣、丹溪所論序例,略節為八卷,別無增益,斤斤泥古者也。綸,字汝言,號節齋,舉進士,仕至都御史。

《食物本草》

時珍曰∶正德時,九江知府江陵汪穎撰。東陽盧和,字廉夫,嘗取本草之繫於食品者編次此書。穎得其稿,厘為二卷,分為水、谷、菜、果、禽、獸、魚、味八類雲。

《食鑒本草》

時珍曰∶嘉靖時,京口寧原所編。取可食之物,略載數語,無所發明。

《本草會編》

時珍曰∶嘉靖中,祁門醫士汪機所編。機,字省之。懲王氏《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狀,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類相從,菜谷通為草部,果品通為木部,並諸家序例共二十卷。其書撮約似乎簡便,而混同反難檢閱。冠之以薺,識陋可知;掩去諸家,更覺零碎。臆度疑似,殊無實見,僅有數條自得可取爾。

《本草蒙筌》

時珍曰∶書凡十二卷,祁門醫士陳嘉謨撰。謨,字廷采。嘉靖末,依王氏《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氣味、產采、治療、方法,創成對語,以便記誦。間附己意於後,頗有發明。便於初學,名曰《蒙筌》,誠稱其實。

《本草綱目》

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蘄州李時珍東璧撰。搜羅百氏,訪采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終於萬曆戊寅,稿凡三易。分為五十二卷,列為一十六部,部各分類,類凡六十。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方八千一百六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