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職官表

《歷代職官表》,反映了古代政權的性質和施行統治的具體手段。

內容簡介

《歷代職官表》講述了古代官制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和和封建社會時代國家機器結構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反映

了當時政權的性質和施行的統治的具體手段。研究歷代官制,在史學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義。閱讀古籍,研究古史,往往不易掌握古代職官的名稱、建置、品級、職掌等,從而存在學習、研究的困難。《歷代職官表》是歷史愛好者和歷史專家必不可少的專業書籍,該書備有檢索目錄,查閱非常方便。

編纂經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多羅質郡王永瑢、多羅儀郡王永璇、武英殿大學士阿桂等人領銜奉敕編撰;四十八年(1783年)十月初稿成書六十三卷進呈。惟乾隆帝認為不盡理想,“復念歷朝官制典籍俱存,宜備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規可鑑,法戒益昭”,敕命四庫全書館總纂官紀昀等人續纂,“考證排次,輯綴是編”,五十四年(1789年)成書七十二卷進呈欽定。
《欽定歷代職官表》仿照《唐六典》,以清朝官制為主軸綱領,其下分列三代至明朝之歷代官制建置,援引淵博文獻以考證沿革、比較異同,每個官署部門或官職各列出一表,並將清代職官所設名稱、員額、品級、職掌記明於各表標題之下。其他官職如古代有而清代所無,或曾經建置而後世廢除,都採納而另附於篇後,以供讀者參考審訂。凡機關首長、次官、僚屬俱全列出,以明綱紀;其兼任、無正任官職而所職掌重要,如軍機處之類也另編專表,以崇職守;八旗及新疆封爵官秩,是前代所未有,並詳列考證,以表明清代之創建優越處。
紀昀等編者在續纂序中記編書目的:各朝代的政治派系勢力若大致能相互維持平衡則政權穩定,權力有所偏重則統治權必轉移,因此由一時代之官制優缺點,可以知悉朝政之興衰。自《史記》、《漢書》始,史書中編有將相及百官公卿列表,其後如《唐書》之〈宰相表〉、《宋史》之〈宰輔表〉、《明史》之〈內閣七卿表〉皆類似。但是這類〈表〉所記僅任免年月,與官制解說無關,且都是斷代史書,不相連貫,查詢檢索頗為困難;其他如孫逢吉所作《職官分紀》考證抄錄詳實,但該書專注於詞藻,無助於實際政治。因此,《欽定歷代職官表》自訂定凡例時便一切聽由乾隆帝裁示,務求做到“包括古今、貫串始末、旁行斜上、援古證今、經緯分明,參稽詳密”。成書之後,“上下數千年分職率屬之制,元元本本,罔弗具焉”,起到“百爾臣工,各明厥職,用以顧名而思義,亦益當知所儆勖矣”之功能。黃編本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湖南沅州府黔陽縣教諭黃本驥將官修七十二卷版本刪除釋文、僅保留原有表格六十七篇以及清朝官制之簡略說明,節編成六卷,名為《歷代職官表》。然黃編本職官表未增訂乾隆四十五年以後的官職添設、裁併情形,也未修正官本中的錯處。

作者簡介

黃本驥(1781-1856),字仲良,號虎痴。寧鄉縣人。清著名學者。道光元年(1821)舉人。十七年授黔陽縣教諭,建教澤堂,教授諸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