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足跡

歲月足跡

《歲月足跡》是2011年北京時代文匯文化傳播中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歲月足跡》尹德堯。

基本信息

同名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歲月足跡》 尹德堯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文匯文化傳播中心
網路支持:華人民間記憶網
頁數:190頁
開本:140*200mm 1/32

作者簡介

尹德堯
湖北省松滋市人。生於1936年8月。1950年參加工作,在本市沙道觀鎮供銷合作社做文書膳寫、會計工作。1956年1月入伍於北京軍區防空軍任學員。1957年空、防合併為北京軍區空軍,調到北空政治部任打字員、機要保密助理員。1960年至1981年先後調到北空371工程指揮部、空軍第十工程總隊、8082工區、北空直屬工區等單位,先後任會計、助理員、股長、副處長、處長等職,與人合著《國防工程建築財務核算》一書。1982年轉業中國銀行總行,任總務部副處長、處長、副總經理、總行機關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等職。在軍、地機關黨內任黨支部委員、書記、工區黨委委員、中行總務部黨總支委員。1998年退休。

前 言

本詩文集是我退休前後所寫,大部分是退休後寫的。這是我選擇的愛好,找點樂趣,更好地休閒。詩文在中國銀行內部報刊《中行職工》報、《老年信箱》月刊和安徽省《中銀報》上登載過。而在《老年信箱》月刊登載占絕大多數。
退休12年來,不間斷地寫寫畫畫,在不經意中,積累了小詩文100多篇,產生匯聚成書想法。於是詩文集《難忘歲月》一書於2009年誕生了。今年的《歲月足跡》是第二本又面世。可以說是我在人生歲月中留下的痕跡,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文化符號,也是留給親朋好友的一份紀念。
從整體來看,詩文屬於雜文類型,然而卻記錄了我後半生的思想和精神狀態。它既是我心靈的對話與釋放,又是感情的寄託和傾訴,既是我面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聲音,也是對世間公平、正義、和平的吶喊。為時代留下了真實的瞬間。
我感到欣慰的是,中國銀行《老年信箱》對登載過的詩文定期進行評比,我的多篇文章被評為好文章,並授予了證書。同時,中國散文學會與北京時代文匯文化傳播中心發起徵文、和詩詞百家雜誌社與新視點全國詩歌書畫大賽徵文活動中,我意趣參與,未曾想到近兩年中有我投的多篇詩詞、文章,經徵文單位評審委員會審評,有幾篇入圍,並評為金獎,頒發了榮譽證書,並分別編入《中華老人詩文書畫作品集》、《中華民間文化記憶作品選集》和《新視點全國詩詞書畫大賽獲獎作品集》內,已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現代文學館永久收藏。
我感悟到人的一生數十個春秋,漫漫歷程,飽經酸甜苦辣,經遇喜怒哀樂、耳聞目睹許多是是非非,可謂歷經豐富多彩,一個人的生平就是一部故事集。隨著時間的遠去,個人所經歷的一切不能讓它如雲煙消散留下歷史空白。我們要用文字記錄一些生動、感人的故事,編織成自己的文化品味,為社會增添一點文化符號,我們就成為文化個體,讓這種文化個體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就形成了推動社會文明前進的動力,就會獲得永遠的存在和意義。如同一滴水只要融入大海,就會分享大海的永恆,何樂而不為呢?

目錄

學習園地 1
呵護地球 方能生存 2
學習黨的四中全會《決定》討論會 6
認真學習綱領性文獻 10
後勤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其改革趨勢 15
對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浮淺認識 28
職務消費中的揮霍浪費 31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黨的主張和奮鬥目標33
抓政策制度建設保社會公平正義 36
何時才能跳出被“忽悠”的圈套 40
媒體要堅守權威性 43
居安思風險 防患於未然 47
居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50
天下稍安 必思憂患 54
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57
參加黨支部書記、委員培訓班學習的幾點感受 60
認真學習《決定》 63
流金歲月 66
為保衛祖國首都而戰鬥 67
行車三千餘里,奉獻一片愛心 71
航空博物館前身軼事 79
後勤戰線的一次深刻革命 83
國事瑣議 87
釣魚島是美國給中日之間埋設的定時炸彈 88
警惕邪惡戰爭狂的挑釁 91
警惕日本國的新動向 95
誰在威脅誰 98
我國外匯儲備要保全全重升值 103
懸崖勒馬 回頭是岸 106
揭批冷戰罪行史 抗議霸道惡行徑 108
辭舊歲頌祖國成就 迎新年再創新輝煌 111
黨建議政 115
夕陽紅似火 116
加強和改進思想工作是業務發展凝人心的需要 122
加強黨員隊伍建設 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125
慶祝建黨八十三 數字解讀展輝煌 128
黨的先進性建設是永恆的主題 130
生活舞台 132
莫道桑榆晚 夕陽更燦爛 133
十月暢想曲 139
看神舟遨太空 喜天地映彩虹 141
我是怎樣寫稿的 144
參觀革命聖地西柏坡 148
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 152
情系中行 153
真情在夕陽紅霞中閃爍 154
祝賀《老年信箱》創刊十周年 156
昨日走盡坎坷路 今朝回報人民恩 159
赤子踏夢尋根 傾情報國愛行 168
沉痛悼念王善慶同志 184
西交民巷退休幹部黨支部召開紀念建黨八
十周年座談會 187

書籍簡介

書名:歲月足跡

作者:祝自玉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4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祝自玉,男,1932年11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靖江市東興鎮旺家村。1946年考入靖江二中,1948年區文教助理何宇燦給我正式頒發了靖江縣政府的新興圩國小校長聘書。1949年初我到靖江二中插班。1949年3月在學校加入共青團,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4年調入北京。在建工部華北工程管理局人事處任科員、教育科副科長。1958年局裡派我帶一批青年幹部到張掖建築工程公司工地勞動鍛鍊一年。回京之後被分配到國家建築工程部直屬機關團委任常委。在此期間,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政治經濟學進修班函授學習,單科結業。1964年,調任國家建築工程部黨委書記、部長劉裕民的秘書。1979年,中直機關貫徹幹部“四化”方針,提拔使用年輕幹部。被提任國家建委人事教育局幹部培訓處副處長。次年,任國家建委人事教育局副局長。1983年1月,經國務院任命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幹部局副局長,分工兼作全國市長研究班領導小組成員。1986年,根據國務院[85]65號檔案規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黨組決定成立城鄉建設管理幹部學院,由部黨組書記、部長葉如棠兼任院長,我和原幹部學校副校長劉長林、唐亦弘任副院長。
1988年機構改革,國家建設部所屬城鄉建設管理幹部學院與遠距離教育培訓中心、技術幹部培訓中心合併為建設部幹部學院,葉如棠仍兼任院長,劉長林、唐亦弘、楊炬任副院長,我任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1997年1月離休。

原文摘錄

…………
我在三義庵靖江二中和普濟庵聯中分校讀書時,都是在農村的兩個舊廟裡。學校只有一排三間房子作教室。不論老師、學生都住在村莊裡的農戶家。離學校較近的同學是走讀,中午從家裡帶點飯。住在農民家的學生,都要自己做飯吃。大多數同學早上起來要把一天三餐的稀飯做好了,然後喝點稀粥,搭點蘿蔔乾吃就去上學。星期天休息,住得遠的學生要回家背點大米、小米或麥麩面來。我和自明哥住在一起,他家是烈屬,我家是軍乾屬,我們及其他一些家庭生活特殊困難的人,能申請到助學金,然後,用發給我們的糧票、草票到糧站領糧草。當時,住在農民家裡沒有條件洗澡,天暖和時傍晚到河邊用河水擦擦身。天冷時一兩個月也洗不上一回澡。我們上課也沒有正式的書本,教材全是老師自己選編油印的。
1949年下學期起,我從普濟庵轉到聯中本部讀初三,食宿條件雖比農村好一些,但也仍十分艱苦。我們住在南門集體宿舍,一間小房子上下鋪住六個人。為了開展學生工作,學校把幾個黨員分到西門分部上學,每天中午還要走回南門吃午飯。當時,學生一伙食標準也很低,包括柴、米、油、鹽,每月只有三斗米錢。早晚吃稀飯,鹹菜是煮黃豆或蘿蔔乾。中飯一天吃乾飯,一天吃菜粥,從來沒肉吃。何健民老師還給大家說,黃豆蛋白質高,是很有營養的,吃時不要掉在地上。同學們心裡都明白,一小盤煮黃豆八個人吃,一人也分不上幾十粒,十五、六歲的孩子都在長身體,再有營養,又能管多少事。但是大家也明白,何老師的意思是要同學們克服困難,不浪費。我們吃完早飯到西門上四節課,放學回來時,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同學們學習都很努力,要求進步,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毫無怨言。我擔任了校團總支委員、學生會主席,和其他學生幹部一起,組織大家開展學習競賽(當時叫新民主主義學習競賽),編寫牆報,舉行作文比賽等。為了克服困難,還在老師指導下,摘桑葉養蠶,開展生產自救活動。1950年國家第一次發行公債,學生會還配合學校,號召同學一人湊幾角錢買公債,表示自己的愛國熱情。
那時,整個學校政治空氣很濃。教導主任唐椿才23歲,從部隊轉業到校做政治工作,威信高。許多老師特別是比較年青的老師如范廣中、張仰丹、毛鴻祥等靠近組織,要求進步,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會開展工作,師生關係十分融洽。畢業時,大家都依依不捨。為便於以後聯繫,三年級的學生會幹部有張登科、陶駟駒、陳啟士和我,共同發起刊印全校師生通訊錄。這個建議,得到何健民校長支持,並給寫了序言。學生會也題了詞。我經過幾十年轉戰南北,工作多次變動,而這份通訊錄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
回響祖國召喚,參軍上前線。
我從靖江聯中畢業後,考取了泰州中學高中部,同期考取的有錢國鈞、鮑可達、劉銀山、徐汝麟等六、七人。時間不久,美帝國主義發動了侵朝戰爭。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十分高漲,對美帝的侵略行徑無比憤慨,在聲討美帝侵朝的大會上,紛紛要求上前線,保家衛國。接著,中央發出了青年參加軍事幹部學校的號召。學生幹部都帶頭報名,我在班上第一個報了名。不幾天,我們在泰中上學的靖江同學,得知靖江聯中首批抗美援朝參加軍幹校的同學組成了朱德戰鬥隊,要路過泰州時,高興極了。為了迎送母校的戰友,幾個靖江同學趕緊湊了幾塊錢,買了紅綢布,請人繪製朱德畫像,做好戰旗,送給他們。一天傍晚,靖中同學乘船離開泰州時,我們到碼頭上歡送,記得有劉振庸、沈鐵生、王興、毛伯祥等十幾位靖中同學與我們一一握手,扛著我們贈送的旗幟登上甲板,雄壯威武地向大家揮手告別。戰友們豪放、有力、激情地歌唱著《青年團員之歌》:“聽吧!戰鬥的號角發出警報,穿好軍裝,拿起武器。青年團員們集合起來,踏上征途,萬眾一心,保衛國家……。再見了,親愛的故鄉,勝利的旗幟照耀著我們,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在感人的歌聲中,同學們都很激動,個個熱淚盈眶。
送別戰友後不幾天,組織上批准了我的請求,我也光榮地參加了軍幹校。從此,走上戰鬥的新征途。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