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雜技團

武漢市雜技團

武漢市雜技團是我國建國初期建立的專業雜技團體。五十餘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武漢市雜技團已發展成為具有顯著藝術特色和雄厚技藝實力,並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雜技藝術表演團體。

沿革

《頂碗》《頂碗》
1951 年12 月10 日 ,武漢民眾樂園管理處將在園內演出的金星魔術團、少年技藝團、中國青年技藝團、中國戲法團、光明技藝團、群藝技藝團、天聆魔術(班)和音樂組組織起來,開始成立國營武漢市雜技團籌備委員會。同年12 月全球飛車團、次年9 月南洋國術團先後由上海來漢加入武漢市雜技團(籌)演出。1953 年9 月,正式成立武漢市雜技團,田藝園等 4 人為正副團長,仍隸屬武漢市民眾樂園。1955 年1 月,該團在經濟上與民眾樂園分開,實行獨立核算。1956 年5 月改由武漢市文化局直接領導。1970 年2 月武漢市雜技團改為武漢市雜技團革命委員會,1973 年3 月6 日 又恢復武漢市雜技團原名。1983 年起,該團試行團、隊經營承包責任制。1985 年,與湖北省客車廠、國營長江有線電廠、武漢小型冷氣機廠達成協定,分別簽訂有效期為1 年的經濟、文化聯合體契約。工廠出資襄助、雜技團定期為工廠演出,廠、團互惠互利......。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武漢市雜技團已發展成具有顯著藝術特色和雄厚技藝實力並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雜技藝術表演團體。
武漢市雜技團歷任團長有張奮、凌幻天、田藝園、潘克懷、梁海、陶守體、凍庭雲、周建國。

成就

李莉萍表演《柔術頂碗》李莉萍表演《柔術頂碗》

武漢市雜技團較好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雜技藝術,先後發展和創新了《頂碗》《轉碟》《單手頂》《椅子造型》 《空中飛人》《鑽圈》《馴熊貓》等一大批優秀雜技馴獸節目,先後參與《雜技藝術表演》和《春燕展翅》影片拍攝。為新中國雜技藝術的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
武漢市雜技團對藝術精益求精,力求技巧與藝術的和諧統一,形成了“技藝交融,艷麗恢宏”的藝術風格。表演的節目既有險峻壯美、超群拔萃的高難技巧,又有讚美生命、展示人類智慧的藝術意蘊;既有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又有輕盈流暢、婉轉優美的韻味;既注重單項節目的精雕細琢,又突出集體節目的磅礴氣勢;既保持濃郁醇厚的民族特色,又追求絢麗多姿的時代風貌,給觀眾以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藝術享受。
武漢市雜技團不僅長期堅持在國內演出,足跡遍及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台地區,還先後九十餘次赴亞、非、歐、澳、南美、北美六大洲140個國家和地區訪(商)演,深受國內外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讚譽。武漢雜技團由以夏菊花為代表的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開創基業,後有一批中、青年雜技表演藝術家承上啟下,而今又有一批優秀青少年演員活躍舞台,他們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取得25金、9銀、7銅的佳績,顯示出武漢雜技團雄厚的實力和青春活力。武漢市雜技團把最精湛的技藝熱忱奉獻給了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朋友。

節目

武漢市雜技團從籌備建團之日起,在原有節目的基礎上,經過借鑑創新、繼承發展,提高了節目的質量和難度,產生一批新的節目。

雜技

夏菊花表演《倒立頂碗》夏菊花表演《倒立頂碗》

武漢市雜技團建團初期,只有雜技節目 38 個,後來增加到 68 個,其中較優秀的節目有:頂碗,50 年代中期,夏菊花練出凳面倒立頂碗之後,又於1958 ~ 1963 年練出以飛燕倒立頂碗、雙層雙飛燕拐子頂碗、含水鏇轉頂碗、單手頂碗、單飛燕拐子頂腳面夾碗等高難動作。
1976 年李澤芝將柔術與腳面夾碗相結合,練出單手頂直劈叉單腳托碗、三彎頂腳面夾碗前滾翻、背頂腳面夾碗上頭、托胸倒立腳面夾碗。 1977 年,彭燕玲把頂碗節目搬上轉桌,練出轉台上單手頂蹬碗斜劈叉、單手頂腳面夾碗。1980 年,青年演員李莉萍又將柔術頂碗與戲曲武功相結合,練出頭頂碗塔,在圓台轉樁上吊起“單手頂”落“含水”停轉,接起“雙樁雙手頂碗腳面夾碗”以及單腳蹬碗在圓台上仰臥、連續而快速的側滾甩腿翻轉、後滾倒體起伏翻轉、咬花倒立鏇轉等複雜而高難的動作。
椅子造型,1956 年,武漢雜技團演出二隊向中國雜技團學習,開始練出在桌面固定木製瓶口圓球上3 人傾排碼椅扛頂的椅子造型。1958 ~ 1980 年,又提高到 6 人、7 人、8 人,以及桌面瓶口加撂墊椅上的 6 人傾排碼椅扛頂。
跳板,1954 年始演單跳板,演技僅有雲提等空翻一周落地、坐高矮椅、 3 節人站肩。 1959 ~ 1984 年,該節目先後發展到各種空翻 2 ~ 3 周落地(含矮高蹺後空翻 2 周)坐高矮椅、 3 節人站頭、 4 節人站肩、肩扛蹲人後空疊翻、屈體前空翻轉體站 4 節人,並提分上雙 4 節,單提 5 節人站肩雙底座 2 節,並增加了橫直列雙跳板各種連跑、跳、翻、砸等翻接的連貫動作。
集體車技,50 年代主要演技為車上 10 人碼活。 1959 年後,將車上原 2 節人站扯單旗練就到 3 節人站扯雙旗、扛 4 節人扶站雙挎以及 21 人碼活。 1976 年,又新練出前後雙車扛 2 節人送接肩提。

魔術

武漢市雜技團表演《椅子造型》武漢市雜技團表演《椅子造型》

1957 年,武漢市雜技團組建幻術隊,開始節目更新。截至 1983 年,先後排練出優異於傳統同類一般水平的節目有:根據炮轟形式改創的巨型魔術“花瓶與荷花”,把原來只能單杯攪動的墨水變白改變為雙杯過倒的“墨水變白游金魚”,由原只能 3 面觀看的空箱改為能 4 面打開交代的“空套箱”,由原只能還原成一的撕紙改變為“撕紙還原變 4 ” 。此外,還將數套分演的單活串成一套的“連活”、 2 人主演同 1 節目整場合演的雙人魔術、桌球變化中的“手指控接空中墜球變化”、比 4 面玻璃箱更為奇特的“ 6 面玻璃箱來鴿魚”、以扇舞飛花相配合的“散花舞蝶”,以及穿著短裝而變出火、花、盆、鳥籠、水碗等 12 種物件的短裝戲法。

馴獸

1960 年,武漢中山公園馴化動物表演團併入武漢市雜技團,把原 2 獅 1 虎的分演馴化為同一節目演出的馴獅虎,並對原馴熊猴、馴豹、馴狼狗節目作了藝術上的加工。 1961 ~ 1962 年,除保留馴獅虎、馴熊猴節目演出外,還新訓練上演馴獅熊、馴棕熊節目。 1964 年在天津演出後,馴獸演出全部取消。 80 年代初,又一度演出馴黑熊、馴猴節目。主要表演動作有猴扒人肩造型、臂入怒張獅口、頭入掰張獅口、人躺臥虎獅身、蹲坐獅虎中人站扒獅造型、獅虎連穿高火圈、小群犬牙吊鏇轉、狗熊踩晃板、踩球過蹺板、猴子爬頂、拿木磚頂扒磚、起拐子頂以及熊猴騎腳踏車穿障礙等。

演出

日常公演

從建團至 1966 年止,以一個隊在武漢民眾樂園內演出,以 1 ~ 2 個隊外出演出,曾先後到過全國 24 個省、自治區的大中小城市,並深入縣鎮、農村、工廠、礦區進行巡迴演出,演出 11460 場,觀眾 1155 人次。 1967 ~ 1971 年日常公演基本停止,僅演出 286 場,觀眾 22.9 萬人次。 1972 ~ 1985 年為 2788 場,觀眾 531.3 萬人次。

國內調演會演

武漢市雜技團出訪演出武漢市雜技團出訪演出

武漢市雜技團演出一隊,先後以一個整場晚會的節目參加 1972年和 1976 年的北京調演。 1982 年,又以頂碗、跳板、椅子造型、車技、雙蹬技、高空鋼絲、桌圓、滑稽等 8 個節目,在湖南長沙參加中南雜技觀摩會演,並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 1984 年,該團第三屆學員隊的跳板、雙蹬人兩個節目,赴蘭州參加全國首屆雜技比賽演出,獲得銅牌和銀牌(獎)各1 枚。

赴港澳演出

1984 年 2 月 2 ~ 8 日,武漢市雜技團一行 52 人,應香港藝術節協會邀請,到香港進行為期 7 天的 10 場演出,之後,又應邀到澳門演出 3 場。兩地觀眾 2.35 萬餘人次。

國外演出

1953 ~ 1984 年,以團體名義,先後 16 次出國,到過亞、非、拉、美、歐各洲 32 個國家進行訪問和商業性演出,總計 1131 場,觀眾約 297.2 萬人次。 1953 ~ 1983 年,曾 9 次抽調演員 26 人,隨外訪團(組)赴亞、非、拉 3 洲,到過 23 個國家。 1984 年赴日本大分市演出 6 場,大分會館有 2080 個座位,每場觀眾人數卻有 2500 人以上。

國外參賽演出

1957 年,武漢市雜技團著名演員夏菊花隨中國青年藝術代表團,赴蘇聯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比賽,獲得金質獎章。 1983 年,武漢市雜技團青年演員李莉萍隨中國雜技團演出小組,參加摩納哥第九屆蒙特卡洛馬戲節比賽演出,奪得“金小丑”獎。

專場演出

武漢市雜技團還為國家領導人、外國貴賓、及國內重大節日、會議、晚會作專場演出。自1960 ~ 1984 年,武漢雜技團曾為阿爾巴尼亞、坦尚尼亞、蘇丹等國家培訓雜技演員。

名角

夏菊花

夏菊花夏菊花

夏菊花(1937—),女,六歲學藝並登台演出,是新中國第一代雜技表演藝術家,素有“頂碗皇后”、“雜技女皇”之譽。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武漢雜技團演員,武漢市文化局副局長、局長,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第一、二屆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第五屆副主席。1975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常務理事、湖北省雜技家協會名譽主席。曾任武漢市文化局局長、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三至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演出的代表節目《柔術》、《頂碗》等。1951年入武漢雜技團。《頂碗》1957年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雜技比賽金質獎章。1979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系國際雜技評審、國家有突出貢獻的藝術家。

吳衛民

吳衛民吳衛民

吳衛民(1951—),男,出生雜技世家,武漢雜技團第一屆畢業生,著名雜技、滑稽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他自六十年代起至今主演過《小武術》、《鑽圈》、《跳板》、《大武術》、《空中飛人》及“打帽子”、“拍皮球”、“擦鏡子”等眾多的雜技、滑稽節目,是一位文武雙全,多才多藝的雜技、滑稽演員,為武漢雜技團的節目發展、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隨團赴法國、義大利、瑞士、荷蘭、比利時、德國、美國、加拿大、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爾、越南、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高棉、新加坡、澳大利亞、奈及利亞、喀麥隆、幾內亞、塞內加爾、塞拉里昂、剛果、蓋亞那、牙買加、阿根廷、巴西以及香港、澳門等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活動。2001年獲中國雜技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榮譽稱號,現任湖北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

李麗萍

李麗萍 李麗萍

李麗萍,女,武漢雜技團第三代《頂碗》演員。1983年李麗萍表演的《頂碗》節目,獲中國第一個蒙特卡羅國際雜技節“金小丑”獎。

榮譽

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夏菊花(1965年1月)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夏菊花(1965年1月)
毛澤東、周恩來、西哈努克等與武漢市雜技團演員合影毛澤東、周恩來、西哈努克等與武漢市雜技團演員合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