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職業學院

武威職業學院

武威職業學院是2003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備案、在原武威教育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學院有經濟管理、電子信息工程、外語、藝術、工程技術、農經系六個系28個專業和基礎學科、成教、中專三個部,集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中專教育於一體,形成了本科、專科、中專、短期培訓等多層次多規格辦學格局。學院占地面積300多畝,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總價值2000多萬元的教學儀器設備為近7000在冊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升格之前

武威師範學校
武威職業學院武威職業學院
1915年(民國四年),武威縣師範學校創建。

2001年,武威地區師範學校更名為武威師範學校。

武威衛生學校

1953年,蘭州中醫進修學校創建。

1961年,蘭州中醫進修學校更名為蘭州中醫學校。

1968年,蘭州中醫學校遷移武威並更名為武威衛生學校。武威衛校

1973年,武威衛生學校(部分資源)改建為武威地區衛生學校。

1973年,武威衛生學校遷入蘭州並更名為甘肅省中醫學校。

1980年,武威地區衛生學校更名為武威衛生學校。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武威分校)

1979年,甘肅廣播電視大學(武威分校)創建。

武威市財貿學校

武威職業學院武威職業學院

1979年,武威地區財貿幹部學校創建。武威財貿學校

1984年,武威地區財貿幹部學校更名為武威地區財貿學校。

2001年,武威地區財貿學校更名為武威市財貿學校。

武威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1984年,武威縣文教局職業技術學校創建。

1985年,武威縣文教局職業技術學校更名為武威市職業技術學校。

1994年,武威市職業技術學校更名為武威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武威教育學院

1985年,武威教育學院創建。

1992年,甘肅廣播電視大學(武威分校)併入(合署)武威教育學院。

1998年,武威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併入(合署)武威教育學院。

升格之後

武威職業學院

武威職業學院武威職業學院大門

2003年,武威教育學院、甘肅廣播電視大學(武威分校)、武威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合併升格為武威職業學院。

2005年,武威師範學校、武威市財貿學校併入武威職業學院。

2010年12月,經甘肅省政府批准,武威市委、市政府與蘭州交通大學聯合創建的“蘭州交通大學新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在武威職業學院揭牌成立。

2011年,蘭交大新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開始招生。

2011年,武威衛生學校併入武威職業學院。

2015年8月,武威市委市政府將武威市中醫醫院、區中醫醫院整合成立武威職業學院直屬附屬醫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設有護理系、人文藝術教育系、醫學技術與信息管理系、經濟管理系、機械製造系、汽車工程系、建築工程系、現代農業技術系、藥學系、能源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繼續教育學院等12個教學機構,開設49個高職專科專業及專業方向。

2018年,省教育廳下達學院招生計畫4500人,實際錄取4457人、報到3988人,報到率89.5%。文、理科提檔線分別超過省控線115分和83分。

院系名稱 專業名稱
電子信息工程系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電子製造技術與設備、計算機套用技術(ISO方向)、計算機套用技術(Android方向)、計算機套用技術(高級辦公自動化方向)、計算機套用技術(移動網際網路方向)、套用電子技術
護理系 護理、助產
機械工程系 焊接技術與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設計與製造、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模具設計與製造、數控技術
建築工程系 建設工程管理、建築工程技術、建築室內設計
經濟管理系 電子商務、會計、旅遊管理、旅遊管理(酒店管理方向)、烹調工藝與營養、市場行銷、投資與理財、物流管理、證券與期貨
能源工程系 光伏發電技術與套用、光伏發電技術與套用(光伏材料方向)、農村能源與環境技術、太陽能光熱技術與套用
現代農業技術系 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設施農業與裝備、種子生產與經營
汽車工程系 汽車電子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行銷與服務
藥學系 藥學、中藥學
醫學技術及信息管理系 康復治療技術、口腔醫學技術、衛生信息管理、醫學檢驗技術
人文藝術教育系 數字媒體套用技術、動漫製作技術、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前教育、音樂表演、印刷媒體技術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有教職工811人,專任教師47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教師17人、副高級職稱教師149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131人、教學名師16人、專業帶頭人91人、骨幹教師187人、“雙師型”教師429人,有14人獲省級“園丁獎”等榮譽稱號,有2個省級教學團隊。建立了400人組成的兼職教師資源庫,有外聘兼職教師285人,聘評教育部專家姜大源、蘭州大學副校長高新才等12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截止2018年9月4日,學院現有各級各類註冊學生1435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37人、專科生10299人、中專生110人,繼續教育學生3307人。在職教職工799人,有專任教師48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教師18人、副高級職稱教師148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教師141人、教學名師16人、甘肅省名中醫5人、專業帶頭人91人、骨幹教師187人、“雙師型”教師429人、省級“園丁獎”5人、市級“園丁獎”3人、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5人。建立了400人組成的兼職教師資源庫,有外聘兼職教師282人。
省級教學團隊
序號 團隊名稱 團隊帶頭人 所在系部 申報時間
1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仲生仁 機械製造系 2016年
2 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團隊 潘從明 人文藝術教育系 2016年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武威職業學院梁言順到武威職業學院調研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有國家骨幹高職院校中央財政重點支持的專業5個,“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專業2個,省級示範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校級重點專業18個,有省級精品課程5門。
國家骨幹高職院校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5個):光伏發電技術及套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套用電子技術、設施農業技術、旅遊管理
“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專業(2個):農村能源與環境技術、建築工程技術
省級示範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5個):數控技術、動漫設計與製作、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護理、助產
省級特色專業(1個):學前教育
省級精品課程(5門):《電工技能與訓練》、《甘肅模擬導遊》、《太陽能資源開發與利用》、《機電設備控制系統的套用分析》、《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止》
教學成果
2016年甘肅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序號 項目成果名稱 驗收時間 級別
1 基於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2016年 省級
2 高職院校“一體三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架構與實踐 2016年 省級
3 基於職業能力培養的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016年 省級
4 基於校企互動合作的移動網際網路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2016年 省級
5 基於現代信息技術和課堂快速口練的高職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 2016年 省級
6 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構建與實踐 2016年 省級
2016年院級教學成果獎
序號 項目成果名稱 申報系部 時間 級別
1 高職高專護理教學中推行系統化整體護理的教學改革模式 護理系 2016年 院級
2 注重學法指導,提高高職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的實踐研究 護理系 2016年 院級
3 基於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機械製造系 2016年 院級
4 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構建與實踐 人文藝術系 2016年 院級
5 基於信息技術和課堂快速口練的高職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 人文藝術系 2016年 院級
6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基於“工作過程和職業標準”的教學資源庫 機械製造系 2016年 院級
7 高職語文課程的方向與內容構建 經濟管理系 2016年 院級
8 基於校企互動合作的移動網際網路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電子信息工程系 2016年 級別
9 基於職業能力培養的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現代農業技術系 2016年 院級
10 基於工作過程的《旅遊職業形象塑造》課程改革與實踐 經濟管理系 2016年 院級
11 高職院校一體三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架構與實踐 教務處 2016年 院級
12 護理實踐技能學習平台的開發與套用 現技中心 2016年 院級

所獲榮譽

全國創建平安校園示範學校 全國第一批節水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
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省級文明單位 甘肅省綠色文明學校
省級消防先進單位 ——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據2016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一個校級研究所:西夏唐卡研究所。

科研成果

武威職業學院武威職業學院
截至2016年7月,學院在國家級、省級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65部。學院教師自主研發的ZY—2008—04電子電工電力拖動直流電機實驗設備、ZY-JD-2009家用電器實驗設備先後順利通過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的科研成果暨新產品鑑定,榮獲甘肅省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武威市科技進步獎,並獲得國家專利。“電工模擬現場實訓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和“綜合布線工程實訓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兩個項目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及新產品鑑定。“天祝牧區獨立光伏發電系統集成研究”等7個項目獲準省級立項。獲甘肅省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暨社科成果獎三等獎2個。獲得發明成果專利3項,其中一項發明專利進入PCT申請階段。

截止2018年9月4日,獲批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立項16項、科技廳科研項目立項1項、市級科研項目立項10項、院級科研項目立項32項,獲省教育廳教學成果獎9項、省教育廳科技成果優秀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市級自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申報技術成果轉化3項,創建科研平台4個,出版《武威職教理論與實踐》30期。教師在國家級、省級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247篇,出版專著48部、教材180本,獲得專利56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圖書館圖書館

據2016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圖書館館藏圖書113.1萬冊,紙質圖書43.82萬冊,電子圖書76.45萬冊。有資料庫CNKI系列資料庫、方正Apabi電子圖書資料庫、紙質圖書書目資料庫、試用資料庫等。

學術期刊

截至2015年3月,學院開辦的期刊《武威職業學院學報》是武威職業學院主辦批准內部發行的刊物,設有《武威職教理論與實踐》編輯部。主要欄目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職教管理、醫藥護理、套用技術、社科縱橫、交流探討等。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校訓
尚學崇技、求真創新
校徽
校徽釋義:

武威職業學院武威職業學院設施
武威職業學院校徽圖案是運用技藝的“藝”的甲骨文衍生出的造型。校徽“藝”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技能”、“技術”,在《說文解字》中的注釋為“種植”,意在遠古時期,會種植者被稱為有技藝之人。校徽取意以“藝”為立意點,旨在挖掘“職業技術”的文化內涵。在造型上,通過對稱的表現手法,既準確生動地突出了職業教育的性質,又強調了群策群力、精心育人的思想精髓。
教育從根本上講是樹人的工程。校徽圖案將抽象文字元號形象化,以育樹形態為造型元素,生動體現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宗旨。
校徽整體色彩以充滿生機、希望、繁榮的綠色為主色,具有生生不息的意念和信賴的內涵,更加升華了教育的主題。
校徽以圓形為基本形,體現了親和、圓滿與嚴謹。生動體現了武職院人嚴謹治學、求實創新、團結奮進的工作作風。
整個校徽設計方案注重體現學院文化精神,強調傳統元素與現代表現形式的結合,大氣、祥和、個性突出,具有很強的識別性。

學生社團

據2016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各類社團組織30個,註冊會員2134人。學院團委圍繞“誠信在我身邊”、“謳歌民族團結、建設和諧校園”“我與祖國共奮進”等主題開展了演講比賽、徵文大賽、詩文誦讀大賽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60多場次。開展了“慶國慶·迎新生”大型文藝演出、第十三屆“校園好聲音”大賽、第九屆大學生社團文化節、第七屆大專辯論賽、第四屆“舞動青春”現代舞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

2014-2015年度學生社團情況一覽表
序號 社團類別 社團名稱
序號 社團類別 社團名稱
1 體育類 桌球協會 16 藝術類

天籟之音協會

2 朝陽武術協會 17 志通書法協會
3 羽毛球協會 18 弦舞琴音協會
4 飛躍籃球協會 19 新視覺協會
5 扣響排球社 20 服務類

星空影視協會

6 騰飛足球社 21 心翼心理學社
7 文學類 藍星草文學社 22 藍天愛心協會
8 圖書館管理委員會 23 紅絲帶協會
9 國學社 24 養身類 中醫養生協會
10 菊香書社 25 愛牙協會
11 學術類

藍圖設計者協會

26 實踐類

大學生促進就業會

12 演講與辯論者協會 27 能源科技協會
13 英語口語協會 28 易寶協會
14 綜藝類 花語插花協會 29 科技類

計算機協會

15 軒苑棋社 30 小牛頓電子協會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張國民
院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 趙明
紀委書記 張富國
副院長 翟存祥、王永緒、潘玉華、田迎春、張偉鴻
黨委委員 張國民、宗瑞謙、趙明、張富國、翟存祥、王永緒、潘玉華、田迎春、張偉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