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學

武士學 男,吉林大安人,1942年生,1960年嫩江搶險中患病休學,1963年於大安一中高中畢業參加工作。1964年回響黨中央號召,主動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道路,1973年吉林大學物理系光學專業畢業,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現任高級工程師。先後從事稀土雷射晶體的生長工藝、生長習性、熱場設計、晶體微觀結構、晶體光譜性質、晶體組成與巨觀性質的關係、晶體色心、晶體敏化及基質改性等研究。參加了“稀土雷射晶體及理論研究”重大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稀土材料的結構、組成對光譜性質影響機理”等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承擔中科院“八五”重大課題和國家計委稀土辦、長春分院的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30多篇。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64年回響黨中央號召,主動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道路,並以頑強的毅力和求實精神大膽進行農作物和牲畜的改良,使實驗的穀子畝產達816斤,大豆畝產504斤,比當地最高產量提高一倍以上,對幼畜去勢和人工改良,使牧群得到更新和撫壯,受到大安縣科協的表彰和獎勵,被大安縣委評為“知識青年的好代頭人”,授予“大安縣優秀青年標兵”稱號,1970年由縣政府推薦,經吉大考核,錄取到吉林大學學習,1971年在校入黨,1973年吉林大學物理系光學專業畢業,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現任高級工程師。先後從事稀土雷射晶體的生長工藝、生長習性、熱場設計、晶體微觀結構、晶體光譜性質、晶體組成與巨觀性質的關係、晶體色心、晶體敏化及基質改性等研究。參加了“稀土雷射晶體及理論研究”重大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稀土材料的結構、組成對光譜性質影響機理”等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承擔中科院“八五”重大課題和國家計委稀土辦、長春分院的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30多篇,如“稀土五磷酸鹽(ReP5O14)晶體的光譜性質”《發??光與顯示》1984年6月,“Ho3+和 Er3+在 YLiF4晶體中的光譜強度和 Qz人參數”《發光學報》1986年9月,“稀土離子摻雜對人工翡翠寶石螢光性質的影響”《中國稀土學報》1989年6月等等。論文曾多次被國內外科技刊物所引用。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七十年代末提出選用新的稀土離子和過渡元素來敏化 Nd:YAG和 Nd:YAP以提高雷射性能的構想。1983年在國內率先提出用鈰來做敏化劑提高 Nd:YAG的雷射性能。長出第一支用鈰敏化的 Nd:YAG晶體,效率提高20%,在國內外首次實現在 Nd:YAG中鐐的敏化作用,打破了鈰在 Nd:YAG中是有害雜質的傳統觀念,在此基礎上又合作完成提高效率達55—74%,Nd.Ce:YAG雷射晶體。此晶體具有閾值低、重複頻率工作穩定、抗紫外等特點,並成功地套用于軍工方面,為國家節省丁大量外匯,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國家專利,此項成果處國內外領先地位。“八五”期間承擔中科院多“八五”重大課題“多摻改性 YAG晶體的研究”,經檢測直徑6×59的晶體棒點效率達3.4%,斜率效率達4.7%,經使用表明直徑為6mm工作區長48mm,不調 Q情況下單脈衝輸出達650mj,重複頻率10次/秒時平均輸出功率達5.2W,效率達3.5%,在軍事、醫療、測距和雷射打標等多方面有廣泛的套用前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