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前門)

正陽門(前門)

直到1903至1906年,正陽門城樓與箭樓才按原製得到修復。 正陽門坐落在磚砌城台之上,城台上窄下寬,有明顯收分。 整個城樓通高42米,為北京城九門門樓中最高的城樓。

正陽門(前門)正陽門(前門) 正陽門俗稱前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正統四年(1439年)修建了箭門和瓮城。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後,對北京進行廠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建築宮城與縣城的同時,也對北京城的城垣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正統四年(1439年),修築城樓工程告竣,正陽門成為京城九門當中的正門,也是九門中規制最高的一座。正陽門至大明門前為棋盤街,《長安客話》所載:“棋盤街,府部對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此亦見國門豐豫之景”。當時此地集明中央統治機構的史、戶、禮、兵、刑、工六部;及五軍都督府、通正使司、錦衣衛等。 
正陽門以南,則是居民稠密、市井繁華的前門商業區。在明代,全城的重要商業、服務業作坊、戲園等都集中於此地。“棚房櫛比,百貨雲集”。“搭蓋棚房,居之為肆”,記載了這裡商業繁華的景象。
現存的正陽門城樓(北)與箭樓(南)之間原來是由弧形城牆聯接的。稱之為“瓮城”。城內有廟,東為觀音,西為關帝。箭樓曾在明、清兩朝兩度失火被毀,後雖經修復,但1900、1901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城樓、箭樓又遭焚毀。直到1903至1906年,正陽門城樓與箭樓才按原製得到修復。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民國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斯克·卡爾設計,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了水泥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加了西洋圖案花飾。同時,瓮城也先期於1914年開始拆除。
正陽門坐落在磚砌城台之上,城台上窄下寬,有明顯收分。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結構。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共三層。樓上下四面設門,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上下有迴廊。樓兩端沿城牆內側設斜坡馬道以上下通行。整個城樓通高42米,為北京城九門門樓中最高的城樓。
1988年1月,正陽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 門票:10元
交通提示
  • 交通十分方便,有5、9、17、20、47、53、59路汽車和捷運(前門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