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把雙刃劍

欲望是把雙刃劍

《欲望是把雙刃劍——太平天國的人性透視》 是月映長河創作的作品,2011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也是人類歷史上一場驚世浩劫。這場運動歷時十四年,死亡數千萬人,給了大清王朝致命一擊。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等天國英雄夢斷金陵,卻成就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名臣的赫赫功業。

一百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太平天國:這段有人高贊有人痛罵的歷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兒?落第童生洪秀全,如何搖身一變成一代“天王”?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又為何自稱“洪秀全第二”?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場驚世浩劫,這場運動的意義是重建還是破壞?

本書從人性的視角出發,以人性解讀歷史,以歷史印證人性,生動有趣又真實可信地解讀了太平天國運動從萌芽到滅亡的精彩歷史,從而揭秘太平天國運動的迷離真相,揭示太平天國前期成功到最終失敗的原因所在,以為今人之鑑。

作者簡介

月映長河,先後求學於湖南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以中國近代史為主攻方向。集數年之功,對上百種史料爬梳剔抉,鉤沉考證,著成《欲望是把雙刃劍——太平天國的人性透視》一書。以期用輕鬆睿智的獨特筆法,真實展現太平天國的全景歷史,並深入剖析複雜多變的人性慾望。

圖書目錄

序:歷史就在你身邊

第一章 落榜

落第童生洪秀全/1

真假白日夢/4

反詩集中營/7

一群男人的科舉情結/10

傳教發燒友梁發/13

一本書的蝴蝶效應/16

第二章 傳教

兔子先吃窩邊草/19

遠來的和尚也不好念經/20

牛郎織女真的幸福嗎/22

洪教主論文集/25

宗教還是邪教/29

拜上帝教的“第一桶金”/32

唯我獨尊的一元神教/34

表演系高才生楊秀清/38

沒有選擇的選擇題/41

進領導班子必殺技/43

第三章 團營

農民起義模式考/47

洪秀全的華麗轉身/49

金田集結號/52

業餘選手三敗專業選手/56

美麗的政治牌/61

後來居上的軍師/64

遲到的慰問信/69

意外的回馬槍/72

你下詔來我下凡/76

第四章 封王

封王四部曲/81

自古排名皆學問/85

縱慾與禁慾/87

平等的真相/91

所謂優越感/93

遏必隆刀無殺氣/96

逼出來的小說家/98

天父審案大戲三集連播/103

天父PK狄仁傑/107

斯德哥爾摩情結/110

間諜也是一門專業/113

第五章 突圍

向榮的光榮復出/117

急先鋒羅大綱/119

慢後衛秦日綱/122

大峒伏擊戰/124

天德王與忽悠王/127

洪大全疑案/129

官場潛規則——忽悠/131

暴力旅遊團/133

烏蘭泰的憤怒/135

爬圍牆的欽差/137

全州不全/139

南王遇難/142

湘軍鼻祖江忠源/144

血戰蓑衣渡/145

第六章 奪城

長跑將軍余萬清/149

道州杯馬拉松聯賽/151

鹹豐的瞎折騰/154

道州決策/157

小北伐/158

西王歸西/161

國產菩薩PK進口上帝/163

奇怪的戰術/166

別了,賽尚阿/168

長沙城翼王展翅/169

大變活人戲法/174

先天下之溜而溜/177

滾雪球的奧秘/179

史上最牛口水仗/181

第七章 建都

挖祖墳的皇帝/185

太平軍一進武昌/186

城市管理新模式/191

石達開閃擊千里/195

陸建瀛的烏龍戰/199

金陵城中城/203

小人物與大方向/207

定都小天堂/210

千年不倒“孔家店”/212

羅孝全的懺悔/215

洋兄弟霧裡看花/218

致命的軟肋/221

第八章 北伐

有將無帥的司令部/227

千里急行軍/230

交通是個大問題/233

不想持久的持久戰/236

天才劇作家訥爾經額/240

舉報與反舉報/244

天津野戰軍——鴨排/248

激情的代價/252

為了進攻的撤退/254

三當家的離去/257

攻防轉換的遊戲/259

醫生比病人先掛/264

最後的離別/266

僧格林沁的“義勇”軍/268

有一種信念叫做堅持/271

天國十誤居其三/275

附錄一:本冊太平天國大事記/279

附錄二:本冊主要參考文獻/281

附錄三:本冊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282

名人評論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過是歷史上的又一個封建王朝而已。

——孫中山

洪秀全以市井無賴,一朝崛起,不數歲而蹂躪天下之半,不能以彼時風馳雲卷,爭大業於汗馬之上,遂乃苟安金陵,視為安樂窩,潭潭府第,真陳涉之流亞哉!

——梁啓超

洪秀全起兵時,反對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即利用這種手段,撲滅了他。這是洪秀全的手段錯了。

——毛澤東

太平天國之戰爭,為十九世紀東方第一之大戰。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

——蔣介石

國號太平天國,早可預示他們的失敗。這樣一個國名,便太違背了歷史傳統。正因為這一個集團里,太沒有讀書人。

若太平天國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國歷史的失敗了。當時洪楊不是推不翻滿清,但他們同時又要推翻中國全部歷史,所以他們只有失敗。

——錢穆

序言

序:歷史就在你身邊

相信很多人跟孫中山先生一樣,在小時候,就常常為太平天國的故事著迷。

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等一群不甘沉淪的男人,帶著一幫貧苦的農民兄弟,從金田殺到金陵,又從天京打到天津,在大半箇中國鬧騰了十四個年頭。太平天國在玩命,大清帝國也在拚命,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就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崛起政壇,建立了彪炳史冊的赫赫功業。

這十四年中,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太多慘痛的教訓。

洪秀全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四次落榜,是一位尷尬的高齡童生,後來卻實現了人生大逆轉,成為叱吒風雲的一代天王。楊秀清一介文盲,聰明絕頂,下馬治民,上馬治軍,為太平天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卻被自家兄弟慘殺於天京東王府內。石達開文武雙全,二十出頭掛帥西征,馳騁千里長江,在湖口和九江大敗曾國藩,逼得曾國藩兩次跳水,後來卻帶領天國精兵,遠走四川,兵敗大渡河。李秀成唯讀過幾年私塾,卻胸藏文韜武略,屢敗湘軍,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頂樑柱,最終卻因為叛徒出賣,成了曾國藩的階下囚,寫下著名的《李秀成自述》。有人說他是叛徒,也有人說他是詐降,這成了爭論不休的一個歷史疑案。

斯人已不在江湖,江湖中卻到處是關於他們的傳說或是評說。

人們對於太平天國的評說,似乎印證了一個說法——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馬克思曾稱太平天國為“強大的革命”,幾年後他卻一百八十度急轉彎,稱其為“魔鬼的化身”。清政府更是對太平天國極盡誣衊之能事。志在反清的孫中山則公開聲稱自己是“洪秀全第二”,但同時又說“太平天國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鑑”。蔣介石、白崇禧等人和孫中山一樣,對太平天國大唱讚歌。毛澤東曾對郭沫若說過,如果能“經過大手筆寫一篇太平軍經驗,會是很有益的”。近十年來,太平天國又被批得一塌糊塗,破壞論、邪教論再度復甦。

太平天國史,曾被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吸引了無數學者和草根的眼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諸多不同的評論。

太平天國究竟是什麼?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歷史的真相?

為探明真相,我努力從故紙堆里索隱鉤沉,逐漸積累近百種資料。經過數年仔細爬梳剔抉和考證,終於漸漸理清這段歷史,得出了不少疑案和懸案的真相,知道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生動細節。

於是,我希望可以用新式寫史的筆法,從人性解讀的視角,全景展現太平天國那些人的內心世界,道出太平天國那些事的精彩細節;並希望能夠避開政治視角,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破譯太平天國的密碼。因為,政治視角的解讀,往往只能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短命鬼

一切歷史,都是人性折射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的欲望史。

人們既需要麵包,也需要信仰,更需要改變命運的希望。太平天國的興起,無疑契合了人性對善的追求,比如平等、友好、溫暖、關懷。太平天國的失敗,無疑也違背了人性對惡的貶斥,比如等級、貪婪、縱慾、失去公平。

歷史雖已遠去,但留給人們的思考和回想,依然很多。以史為鑑,永遠是讀史的終極價值。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從來都不曾遠去,它仿佛就在你身邊。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人性如月亘古不變,映照在宏偉壯麗而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上。唯有透過人性,才能真正感悟歷史;只有通過歷史,才能深入品讀人性。讀懂了歷史,也就讀懂了人性;讀懂了人性,也就讀懂了現實,甚至未來。

唯有立足人性,才能讓讀者看到一個真實的太平天國。希望本書能讓讀者一笑,並在讀後能有一絲回味、一點回想。

試讀章節

第一章 落榜

落第童生洪秀全

要說太平天國,就不能不先說說洪秀全。

洪秀全並不是天生的造反派,他的出生和童年,與常人並沒什麼兩樣。

1814年1月1日,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

這是日薄西山、餘暉搖曳的大清帝國入主中原一百六十九年來極其平凡的一天。

這一天,洪秀全出生在廣東花縣芙蓉嶂福源水山谷的一戶農民家庭,取名仁坤,小名喚做火秀

洪秀全的父親叫洪鏡揚,母親一說是王氏,一說是李氏(王氏為洪鏡揚原配,李氏為洪鏡揚繼室)。洪鏡揚與當時中國普通小農沒什麼兩樣,主要靠修地球刨食度日,養家餬口。

多子多福,子孫發達,是當時小農靠下一代擺脫窘境的精神寄託。

洪家雖然經濟條件不太景氣,可是人口生產還算馬馬虎虎。

洪秀全上面有兩個哥哥:洪仁發、洪仁達,合稱發達。還有一個姐姐叫洪鳳,又叫洪辛英。

洪秀全出生後不久,舉家搬到官祿埠村(也寫作官祿布村、官祿村)。

這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當時有一首民謠是這樣唱的:官祿,官祿,食粥送薯芋;蒼蠅咬粒飯,追到新街渡。現存的洪氏家譜中,在附錄部分就有賣地賣屋、賣兒賣女的契約。

按常理來說,洪秀全的一生,將與他的父親和兩個哥哥一樣,修地球,娶老婆,生一窩孩子,讓他們接過鋤頭,繼續修地球。如此循環往復。

可是,洪秀全從小就聰明伶俐,活潑可愛,這讓洪鏡揚依稀看到改變命運的一絲希望。洪鏡揚覺得兒子是個可造之材,於是節衣縮食,在洪秀全七歲那年(1820年),把他送進了村上的私塾。

洪鏡揚持續投資,坐等紅利,希望這個小兒子在科舉之中能大顯身手,光宗耀祖。

可問題是,洪秀全會是一支潛力股,一路飆升,圓了洪鏡揚的夢想嗎?

洪秀全也決定給父母爭口氣,為家庭爭點光,所以發奮讀書,而且成績優異。據說他悟性很高,觸類旁通,十二三歲時,就已經熟讀四書五經。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躑躅在廣州的街頭。

第四次落榜的洪秀全,孤零零地淹沒在繁華都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抑鬱而惆悵。

翻一翻洪秀全的求學史和落榜史,誰都會對他表示深切的同情。

1829年,第一次參加院試。縣、府試通過,院試落榜。十六歲。稱童生。

1836年,第二次參加院試,縣、府試通過,院試落榜。二十三歲。稱童生。

1837年,第三次參加院試,縣、府試通過,院試落榜。二十四歲。稱童生。

1843年,第四次參加院試,縣、府試通過,院試落榜。三十歲。稱童生。

洪秀全同學十年寒窗,十五年考試,四次落榜,屢考屢敗,屢敗屢考。

其執著,著實讓人欽佩;其結果之慘烈,著實讓人同情。

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洪秀全的堅持,來自科舉考試的巨大誘惑力。

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衣錦榮歸,對讀書人有著足夠的殺傷力。

據說,乾隆年間,一位仁兄考到六十歲,仍然矢志不移、持之以恆地參加舉人考試,結果還是名落孫山。乾隆得知,大為感動,特批通過。科舉考試之吸引力,由此可見一斑。

考上秀才,就是文化人,見了縣級幹部不用下跪,這是身份特權。

考上舉人,可以做個公務員,具體來說是辦事員,雖然未必大富大貴,至少過日子是沒有問題的。辦事員在古代稱“吏”。宋江就自稱“小吏”,也就是辦事員,日子不是過得蠻滋潤?要不,范進中舉會興奮得變成精神病?

考上進士,運氣差的,可以分到地方做個縣長(縣令,七品);運氣好點的,留在中央做官,說不定能混到部級或者總理級幹部。做官的好處就不用多說了,光宗耀祖不說,工資也是很高的。

君不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事實證明,洪鏡揚這次看走了眼。洪秀全並不是一支潛力股,始終未能變成藍籌股,考了十五年,轉眼年過三十,兒子能打醬油了,可他還是個高齡童生,連秀才都沒撈到手。

清代秀才考試共分縣、府、院三場,讓洪秀全無法忍受的是,每次參加秀才資格考試,總是在縣試中名列前茅,可一到院試,就毫無懸念地名落孫山。

看來,洪秀全是那種平時成績很好,小考也不錯,可是一到大考就翻船的學生。這類學生,要么平時學習漂浮,要么考試心理素質糟糕。

當然,洪秀全的落榜,主要原因是科舉考試題目太難,招生比例太小。不過,洪秀全的水平的確也是有點問題(往後看便知)。

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歷經千年,難度不減。

有清一代,科舉考試共分四個階段。

第一場,院試。縣試過了稱童生,院試過了稱秀才。

第二場,鄉試。在省城舉行。之前考上秀才的才有資格參加。考試通過,晉級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如唐伯虎)。

第三場,會試。京城舉行。考上舉人的才有資格參加。考試通過,晉級中式進士(貢士),就是準進士。第一名,稱會元。

第四場,殿試(武則天創立)。皇帝親自主持考試並給考生排名。

共設三等獎: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一等獎(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等獎(二甲)若干(每科數目不等),賜進士出身。

三等獎(三甲)若干(每科數目不等),賜同進士出身。

最風光的是狀元,最難得的是連中三元(元者,一也)。

連中三元,就是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蟬聯冠軍,超難。

科舉考試推行的一千多年,連中三元者,不過十七人(文科十五人,武科兩人):

唐朝:張又新、崔元翰;

宋朝: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岩叟、馮京;

金朝:孟宋獻

元朝:王宗哲;

明朝:黃觀、商輅、王名世;

清朝:錢棨、陳繼昌、戴衢亨、王玉璧。

其中,王名世、王玉璧是兩位“武三元”。

他們不愧是歷代之俊彥,奇才中的奇才!

當然,他們也是珠穆朗瑪峰級的考試專家。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洪秀全苦讀二十三四年,參考十五年,卻還在科舉的最底層苦苦掙扎。對他來說,從童生到秀才,似乎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無情地阻斷了他的夢想,打破了他的希望。

從洪秀全同學的落榜史來看,考上舉人和進士的可能性,基本等於零。

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啊?洪秀全心中充滿了失望、羞恥、憤怒!

洪家多年交的學費,算是打了水漂。這種沒有效益的投資,讓洪秀全覺得愧對父母,無顏見家鄉父老。每次趕赴考場,走出村口之時,父母那期待的眼神,鄉親們無限羨慕兼祝福的目光,像一把刀子,深深地在他心裡劃上了道道痕跡。

每落榜一次,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要遭受比前一次更加殘酷無情的打擊。

還真應了“事不過三”那句老話,洪秀全四次落榜經歷中,第三次對他的打擊最慘不忍睹。

這一次,洪秀全看完榜後,沒能扛住,昏迷不醒,高燒不退,被好心人送回花縣老家。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