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蕭條

“次蕭條”是指巨觀經濟已經走出衰退,在反彈後再次出現經濟的下滑,從而導致經濟出現振盪、波動、分化的底部運行特徵。

現實背景

劉元春警惕中國經濟進入“次蕭條”階段劉元春警惕中國經濟進入“次蕭條”階段

2010年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2010年上半年GDP增速為11.1%,增速較第一季度的11.9%明顯放緩。其中,第二季度GDP增速為10.3%,同樣大大低於第一季度增速。
2010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發布《中國巨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10年中期)》(下稱《報告》),十分鮮明地提出了未來幾個月中國經濟將面臨“次蕭條”的看法,並認為中國巨觀經濟“遠慮”(長期經濟成長動力不足)甚於“近憂”(經濟成長速度下降)。

《報告》稱,2010年中國巨觀經濟雖然不會出現“二次探底”,但GDP增速將出現強勁的逐季回落的趨勢,多重經濟下滑力量,如出口增長回落、房地產投資下降帶動固定投資下降,去年同比數據較高的翹尾因素(指上期物價變動因素對下期價格指數的延伸影響)等,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同時爆發,使中國出現“GDP季度增速跌破9%”、“CPI月度增速回落至2%左右”、“總量平衡和動態再次惡化”的“次蕭條”局面,從而導致2011年巨觀經濟景氣大幅度下滑。

定義

何謂“次蕭條”?楊瑞龍給出的定義是,“次蕭條”是指巨觀經濟已經走出衰退,在反彈後再次出現經濟的下滑,從而導致經濟出現振盪、波動、分化的底部運行特徵,但下滑幅度還不足以構成“二次探底”的標準。而“二次探底”,針對中國的情況,《報告》給出的定義是:銷售、就業等巨觀數據連續4個月以上出現大幅度下滑,並使得GDP增速連續兩個季度跌破8%。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看來,2010年上半年,中國巨觀經濟雖然延續了去年二季度以來的強勁反彈,許多指標都達到了近年來同期高位。但是,這種經濟反彈和復甦是建立在強勁的刺激性政策等因素之上。經濟成長的動力機制嚴重依賴於刺激政策的延續以及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復甦等,因而其增長態勢具有短期性、脆弱性、多變性等特點。

原因

自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學者就開始熱衷於對於經濟復甦態勢的預測,包括U、L、W、V在內的英文字母成為各方預測經濟走勢的直觀符號。2010年6月初,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明確表示,中國經濟V形反彈的格局已經形成,而支撐這一輪V形反彈的基礎,是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保持著15%以上的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全年維持25%左右的增速基本沒有疑問,外部需求亦不會因此次危機而出現明顯萎縮。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報告》卻看到了經濟“V形反彈”背後另一面。楊瑞龍認為,2010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成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存貨回補”,因此反彈的基礎不紮實、趨勢不穩定、動力不明顯。存貨回補效益帶動了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的高位運行,也是下半年經濟快速回落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多重下滑力量將在第四季度同時爆發,進而導致四季度投資、出口明顯下滑,出現“小幅回落引領加速下滑”的情況。以房地產為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四季度伴隨房地產價格下降,固定資產投資也會有較大下滑。

新動力

目前中央政府希望把城市化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而高房價是反城市化的,中央已經很明確地看到了這樣一種情況。從目前種種跡象表明,決策層不太可能重拾房地產來挽救經濟下滑。
劉元春表示,目前巨觀經濟制定應當為適應周期性的過渡期和結構調整的拐點期服務,而非絕對地保持經濟成長速度。其一,巨觀經濟目標應該適當調低,並適當調高通貨膨脹的目標。其二,不宜過度採取行政措施尋找下一個周期的增長源泉。其三,短期巨觀政策應該注意下滑力量的滯後性和同步爆發性,重視調控政策疊加效應等。
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大家不應該對經濟下滑過於擔心,速度回落不一定是壞事,犧牲一點速度,換來的是更長期、更健康的增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