櫸溪村

櫸溪村

櫸溪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南部,距縣城安文38公里,距仙居縣城、縉雲壺鎮、東陽千祥鎮各35公里。原屬永康孝義鄉。清光緒十一年(1885),清政府於此地設永仙分防縣丞署,又移金華協都司於此,稱金華府八堡山巡防都司。1914年,周永廣的討袁軍攻占櫸溪,焚毀縣丞署。1935年,浙江省政府於櫸溪設大盤山管理局,次年改設大盤綏靖專署,以強化對工農革命武裝鎮壓,強化對地方基層政權的控制。1939年7月,磐安置縣,櫸溪始劃歸磐安。1949年後,櫸溪初屬高二鄉,為鄉人民政府駐地,現隸屬盤峰鄉。有公路與東(陽)仙(居)線相接,東向經東仙線通仙居、臨海,西向經仁川鎮可通縉雲、永康,每日有班車直達磐安縣城。1992年有364戶、1155人,耕地573.36畝,山林13639畝。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是孔子後裔聚居地,被稱為“孔子第三聖地”。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櫸溪村櫸溪村竹工藝品
櫸溪村原名桂川莊,村以溪名。櫸溪也稱桂川,自重重疊疊的崗巒上奔流而下,剖竹穿林,注玉跳珠,公路沿溪而建,居民住宅也沿溪分布,橋橫初月,岸接新樓。村西有大路水庫和電站,村北有金鐘山,南有來龍山,疊嶂參差,凝煙含翠。村口新建石橋,橋上建屋,砌有座凳,一端聯接門樓,另一端聯接圍牆,壁宇清淨,幽雅古樸。
櫸溪建村於南宋初年,現村內孔氏家廟還保留完好。始祖孔端躬,系孔子四十八代裔孫,原籍山東曲阜,登進士第。宣和三年(1121)授承事郎,大理事評事。端躬為官清正,不徇私情,常為民平反冤獄,持身清白,不與奸妄同流合污。
櫸溪村櫸溪村孔廟外景
故同僚畏其威嚴,百姓感其恩德。建炎四年(1130),金兵陷兗州,端躬與父若鈞,伯若傳,兄端友等護駕南渡來浙,伯與兄寓居三衢,後遂為孔氏南宗。端友,襲封衍聖公。而端躬侍父隨駕,抵台州章安鎮去參坊,道經櫸川,值父病逝,不勝悲悼,又目睹朝廷腐敗,奸臣攬權,自己又無回天之力,決意丟官棄祿,覓棲身之地,自食其力,與草木為鄰。見櫸溪其地山川鍾秀,土沃泉甘,遂葬父於鐘山之後塢,即隱居於櫸溪,並承先志建山莊南宗厥里。宋寶二年(1254),理宗追念端躬功德,以衢州孔廟例建櫸溪南宗厥里孔氏家廟,賜萬世師表金匾一塊(金匾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西端村口有孔端躬墓。1990年,櫸溪村為端躬墓重新立碑,以示不忘祖德,垂示後代。
在孔端躬墓傍,有黃柏松一棵。該樹亦稱檜木,原系孔子在曲阜所植,明洪武間,端躬之裔,孔氏五十六代孫孔士安為教諭,去山東進謁聖祖陵墓,宋濂為作《送孔教諭士安往曲阜謁廟序》,士安拜謁祖陵,見檜木茂盛,攜回苗木一棵,植於端躬墓旁,距今已615年。現樹高34米,徑圍5.80米,實系稀世古木。1992年,櫸溪村在樹下立碑記其來歷。

經濟發展

櫸溪村櫸溪村村莊一角
櫸溪村地處山區,發展商品經濟自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有一萬餘畝山林,有3500畝竹林,此乃一宗不竭的財源。在村黨支部帶領下,揚長避短,就地取材,發展了竹製品加工業,闖出了一條發展經濟的新路。黨支部書記孔令琴多才多藝,刻苦鑽研,無師自通,學會了竹器加工、木工、油漆,並能書畫。80年代初,辦竹製加工廠,舉辦培訓班,向村民傳授竹器加工技藝,帶動全村,辦起一批戶辦和聯辦竹製品加工廠,利用本地毛竹資源,生產竹笠、架子片、水果筐等等,銷往東陽義烏等地。特別是精心加工的躺椅,美觀舒適,很受客戶青睞。竹枝與竹梢,製成大掃把,遠銷北方各省。現全村有40%的戶從事竹器加工,年收入30多萬元,戶均近千元。村內還建立了信息小組,孔令琴和其他幹部常奔波於外地,了解市場,擴大產品銷路,使櫸溪村的竹器品加工名聞遐邇,成為一村一品的範例。同時,重視對3500多畝竹林資源保護,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加強管理,還大力栽竹,發展新竹林。
1990年,櫸溪村利用山多柴草資源充裕的優勢,開始發展食用菌生產,當年獲益10餘萬元。1991年增至30萬元。現在全村已有三分之一的戶在經營。1992年香菇收入36萬元,金針菇收入10餘萬元。食用菌生產與竹製品加工並駕齊驅,使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櫸溪村有種植藥材的傳統,特別是白芍,更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白朮、元參、貝母、玉竹等,產量也不少。進入90年代後,藥材價格處於低谷,櫸溪村藥材年產值仍保持10餘萬元。

村莊村況

櫸溪村有一個堅強的得到村民信任的領導班子,為集體艱苦創業,帶領村民建設家鄉。1968年,開始建加工廠,開闢簡易公路,並建了一座小水電站。1972年修了自盤峰至大路水庫的機耕路,後經加寬,成為公路。1973年建小塢里林場,面積1950畝,至80年代已全部成林,1986年開始間伐,年收入2萬餘元,現林場的木材蓄積量在1萬餘立方米以上。1978年在燕山岩建茶葉基地150畝,至80年代前期即有收益。1982年建自來水,鋪設水管、造蓄水池,從高山上引來清冽山泉。1988年投資26萬元建影劇院,觀眾廳設座位800餘。1989年投資8萬餘元架高壓線,自大電網輸電。1991年在村前來龍山巔建電視差轉台,使重巒疊嶂的山村也能看到清晰的電視。1992年在全村各路口都安裝了電燈,方便民眾;為弘揚民族文化,投資5萬餘元,重修孔端躬墓,在墓旁建亭榭。此外,自1972年至1991年在村內及村莊前後建石橋12座,其中水口橋的建設更別具風格,給村莊增添了人文景觀。
因櫸溪村的領導班子善於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善於開發,不忘帶領村民致富,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逐步富了村民,穩定了社會,純化了風氣。1986年,櫸溪被縣、市、省三級評為文明村、文明單位。村黨支部在1983年後被評為縣先進黨支部,1986年後被評為市、省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孔令琴已連續兩屆被選為市人大代表和省黨代會代表。

孔子文化

櫸溪村櫸溪村古宅居住
金華市規劃專家洪鐵城等人撰寫的論文集《沉浮櫸溪》由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我國古建築泰斗羅哲文、呂濟民、謝辰生等權威專家曾實地考察了櫸溪“孔氏家廟”及古民居。羅哲文還欣然題詞:“保護婺州南宗櫸溪家廟,為弘揚孔子道德思想精華作貢獻。”

因為國保單位“孔氏家廟”坐落於櫸溪村老村中部,整個老村均列入國保單位紅線保護範圍內,由此,“保護”始終是櫸溪村的工作主題。3年來,該村已投資160多萬元完成了3座攔水壩和1000多米村內防洪堤建設;投資25萬元建成村主街道400米仿古石子路;投資10多萬元完成村主幹道兩旁的綠化、新安裝路燈20盞;投資13.58萬元對村自來水進行了改造。不久前該村又發動村民清理了“孔氏家廟”周圍保護完好的18個古色古香的木結構老院子。

2007年該村計畫投資10多萬元修繕太公墓即孔端躬墓,建設村內防洪堤延伸工程,在國保紅線保護範圍外還要新建一個2000平方米的休閒廣場。

有了孔子文化的薰陶,全村和諧相處,該村已連續15年未發生刑事和重大治安案件。通過示範整治,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2006年該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