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漢字]

中國古代官府往來文書的下行文種名稱之一。原是文書載體名稱,指比較長的竹木簡,用於書寫比較重要的文書。

基本信息

正文

以後用檄書寫的文書也稱為檄。戰國時期秦相張儀曾用檄指斥楚相的過錯。西漢時期梵谷級官員對官民有所告諭、徵召以及徵調軍隊都用檄。遇有緊急軍情,檄書插上標誌加快傳遞的羽毛,稱為“羽檄”。東西漢之際,政局動盪,內戰頻繁,一些統兵將帥常用檄告諭軍民,指斥敵方罪過,誇耀己方實力,藉以提高士氣、瓦解敵軍。此後直到南宋初的一千多年中,檄主要作為戰時政治宣傳品使用。南宋以後使用得很少。1367年朱元璋派兵北伐時作《諭中原檄》,指斥元朝殘餘統治勢力的罪惡,安撫中原地區民心。近代中國農民革命政權和一些民眾團體也曾使用過檄文,如太平天國軍師洪仁玕1861年發布《誅妖檄文》二篇,號召清朝官兵起義或投降;1861~1890年間,湖南四川江西河北等許多地方都有民眾團體聲討外國侵略者的檄文流傳。唐、宋到清代,檄又作為下行的符、牒、牌、札等文種的別稱;“文檄”一詞常被用作一般官府往來文書的統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