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路坑村

橫路坑村

六、村民生活 馬兆林,1955年出生, 馬科林,1964年出生,1997年起,先後成功研製了“種子自動發芽機”、

浙江嵊州橫路坑村
一、基本情況
橫路坑村位於嵊州市谷來鎮西北部,雙溪江和車谷線西側,會稽山南麓,距嵊城40公里,總面積2.88平方公里,分里橫、外橫,共有18個自然村。村為明嘉靖間,馬氏廿二世孫賢四十六祖從舉坑遷居於此而發展形成。2008年底,共243戶,736個人口。
二、山水風土
村因路橫沿溪坑而得名,全村長4公里,稱“十里橫路坑”。村地處山區,山里山,灣里灣,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村平均海拔370米,其中以木窩尖山為最高,海拔666.9米。村兩邊高、中間低,里橫高、外橫低,溪流相間,一條寬4米,長4公里的小溪延村入注馬村雙溪江,年徑流量約為230萬立方米。民居星星點點分布在地無三丈平的山灣山坳之中,沿溪順道而居,依山傍水,秀氣迷人。
三、自然經濟
村有茶園661畝,水田14畝,旱地147畝,竹園967畝,林地1886畝。村主要經濟作物為茶葉和毛竹,據《嵊縣北山風土錄》引《嵊訊》載:“木窩尖,三十二都橫路坑…其產茶勝於紫岩、上周諸山,色嫩綠而味清香厚”, 2005年以前,茶葉加工以珠茶為主。2000年以來,回響政府號召,積極種植並加工名茶(旗槍茶),到2005年後,珠茶加工轉向名茶加工;村竹類資源豐富,有毛竹、早竹、雷竹、大竹、箭竹等品種,年均竹製品加工和源竹銷售總產值在200萬元以上。
四、文化教育
村民風淳樸、文化昌盛。現存有清光緒十八年和民國甲寅年《嵊縣馬氏家
譜》兩部,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建國後,村成立業餘劇團,演出《尋根到底》、《不識字》等劇目,2007年7月,成立了村民活動中心。清鹹豐間,村設有王家台門私塾,宣統元年(1909年),創辦了人和學堂,民國20年(1931年)2月,創辦了村短期國小, 1958年,創辦完全國小,1974年,增設了國中班,辦學一百多年來,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五、環境衛生
舊時,醫療衛生條件落後,村人生病,多請郎中醫治。建國後,村醫療事業好轉,1985年後,吸血蟲病、浮腫病、麻疹等完全消滅。2001年10月,開展了“雙清雙建”活動,村環境得到了淨化、美化。近年來,村民醫療保險體系日益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在村達到全覆蓋。
六、村民生活
建國前,因戰亂天災,村民生活多艱難困苦。新中國成立後,村民生活條件有所好轉。1958年通廣播,1972年通電。進入80年代,電視機、電風扇、腳踏車、手錶、收錄機、錄音機、縫紉機逐漸進入農戶家庭。1989年,村建通村公路,90年代後,電話、有線電視、洗衣機、機車、電冰櫃日益進入農戶家中,2000年後,村民普遍接自來水、建浴室。隨著村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在講究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
七、鄉賢人才
馬崇嵃(1803-1901),字明和,號芳宗,清光緒二十一年,公五代見面,光緒皇帝賜長直匾額曰“五世同堂”,光緒二十七年,公至百齡(按閏年計),清帝光緒賜“百歲期頤”鑲金橫匾一塊,掛於宗祠。
馬陶裕(1903-?),字其本,舉坑人和學堂畢業後,參加國民革命軍,因功後升任第九戰區兵站總監部糧食庫庫長,少將。1949年前後棄國部聯共反蔣。
武奎(1912-2007),字煥林,曾任陸軍四十一師參謀長、副師長,第九軍參謀長,預備第八師師長、大專預官班主任,“國防部”人事助理次長,“國防管理學校”校長,1971年,調任“陸軍作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馬傳進,民國17年(1928年)2月出生,字其兌,1968年工農型珠茶炒乾機試驗成功,同年,浙江省特產公司主持定型,並迅速推廣到14個珠茶生產縣,使全省珠茶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在此基礎上,又成功研製了珠茶成型炒乾機,1978年獲省科技成果優秀獎,1984年獲國家發明四等獎,其科研事跡已載入《當代中國發明家大辭典》,被譽為“中國茶機之父”。
馬兆林,1955年出生, 1996年,研製成功了“針、扁茶兩用炒制機”,獲國家專利金獎。
馬科林,1964年出生,1997年起,先後成功研製了“種子自動發芽機”、 “DSB-Ⅲ型水稻播種流水線”等,其中“DSB-Ⅲ型水稻播種流水線”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十大農機”重點推廣項目,同時獲得了省農機博覽會金獎。
馬小傑1980年2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先後主持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項目4項,參與多項國家級重大項目,有2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權,另有3項發明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參編省工程建設標準《岩體結構面抗剪強度綜合評價套用技術規程》。
馬善軍1982年12月出生,本科學歷,現工作於杭州市房產檔案館,編著有《橫路坑村志》、《谷來鎮簡志》、《嵊州大姓之馬姓》、《谷來鎮廿村通覽》、《發明家馬傳進家世》、《谷來紀略》等文史作品。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