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帶隆背蛛

橫帶隆背蛛

一雌蛛體長7.38:頭胸部長2.97,寬2.34;腹部長5.04,寬3.15。 中眼域長0.48,前邊寬0.47,後邊寬0.43。 一雄蛛體長6.21:頭胸部長2.79,寬2.07;腹部長3.96,寬2.16。

基本信息

編號:
3196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

後紡亞目

總科:

園蛛總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

銀鱗蛛亞科

拉丁亞科:

Leucauginae

中文屬名:

隆背蛛屬

拉丁屬名:

Tylorida

拉丁種名:

ventralis

定名人:

(Thorell)

年代:

1877

中文名:

橫帶隆背蛛

ogenus:

Meta

原始文獻:

Ann. Mus. civ. stor. nat. Genova 10: 423.

生境:

多棲息于山地灌叢間,結水平圓網,蜘蛛通常位於網旁葉片之下。

國內分布:

湖南,貴州,雲南,台灣,香港。

國外分布:

印度,紐幾內亞。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308-310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6.75~7.38。一雌蛛體長7.38:頭胸部長2.97,寬2.34;腹部長5.04,寬3.15。背甲黃褐色,沿側緣具較寬的黑褐色縱條斑,眼群至背甲的後緣之間具一前寬後窄的近似三角形的黑褐色斑,黑褐色斑內以及背甲邊緣具少量細毛。頸溝和放射溝明顯。中窩縱向,前半部具一“
八”字形黑色刻紋,每條刻紋的後端為一小深坑。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較前眼列稍寬。前中眼間距稍大於前中側眼間距(0.13:0.10);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20:0.15);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48,前邊寬0.47,後邊寬0.43。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18:0.18:0.15:0.15)。
額高0.20,大於前中眼的直徑。螯肢淺褐色,前面的上半部具淺黑褐色網狀紋;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4齒。下唇、顎葉和胸板均呈黑色,下唇近端部黃褐色,但前緣具一黑色細邊。步足黃褐色,腿節的近端大半部和近末端,脛節和後跗節的基部、中部和端部均呈淺黑褐色,膝節和後跗節幾乎全節均為淺黑色。具少量較粗的黑色刺,腿節和脛節刺的基部均有一黑色點。腿節Ⅰ具5根前側刺,脛節Ⅰ具3根前側刺。腿節Ⅳ具2列15根聽毛,聽毛列的長度約占腿節長的2/5。後跗節Ⅰ~Ⅲ的背面近基部各有一根聽毛。步足測量:Ⅰ22.74(6.66+7.47+7.56+1.05),Ⅱ13.86(4.14+4.41+4.32+0.99),Ⅲ6.57(2.16+1.89+1.80+0.72),Ⅳ11.79(3.96+3.51+3.51+0.81)。
足式:1,2,4,3。腹部土黃色,密被銀白色斑點。腹部前半部稍隆起,後端向後上方伸展,但僅略超越紡器。背面正中線的兩側各有近10條黑色斜向短條斑。腹部側面有幾條由黑色短條斑相間排列形成的豎條斑。腹部腹面中央具一兩端窄中間寬的灰黑色斑,中間部位的正中央土黃色。外雌器淺黑褐色,中央具一梯形的大凹陷,凹陷的前半部具一對“V”形陰影;納精囊具2室,第1室薄壁狀,連線管和納精囊第2室從第1室的基部開口處分出,第1室與第2室之間的距離較遠。

雄蛛

體長5.49~6.21。一雄蛛體長6.21:頭胸部長2.79,寬2.07;腹部長3.96,寬2.16。身體的形狀、顏色及眼的排列近似於雌蛛。體較雌蛛略小。螯肢變異,較雌蛛的細長,螯牙長約為螯基長度的1/2;前齒堤有3齒,第l、3齒較大,第2齒較小,第3齒位於螯肢近中部,第2齒靠近第3齒;後齒堤有5齒,第1、2齒較大,靠近螯牙基部,其餘3齒很小。
步足的淺黑褐色部分較雌蛛的淺。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3.29(1.50+0.33+0.33+1.13);步足Ⅰ28.98(8.41+8.64+10.80+1.13),Ⅱ17.50(5.22+5.49+5.67+1.12),Ⅲ 7.83(2.97+2.07+2.07+0.72),Ⅳ13.27(4.41+3.78+4.14+0.94)。足式同雌蛛。觸肢的轉節和腿節較長,膝節和脛節長度之和較跗舟短;跗舟背面基部的距狀突起較副跗舟長,腹面觀引導器頂端的黑色角狀導片指向前方。

鑑別特徵

本種的形狀近似於筒隆背蛛T.cyindrata,但有如下不同:
①身體明顯小;
②外雌器的凹陷靠近生殖溝;
③雄蛛引導器頂端的角狀導片較短;
④雄蛛螯肢的後側面不具橋狀脊。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印度,紐幾內亞。
國內分布:湖南、貴州、雲南、台灣、香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