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

橘核

橘核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秋、冬季食用果肉時,收集種子,一般從食品加工廠收集,洗淨,曬乾或烘乾。橘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細,多有刺。葉互生,有窄翼,頂端有關節;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為波狀,具不明顯的鈍鋸齒,有半透明油點。花單生或數朵叢生於枝端或葉腋;花萼杯狀,白色或帶淡紅色,開時向上反卷;長短不一,花絲常3-5個連合成組;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果皮薄而寬,容易剝離,汁胞柔軟多汁。種子卵圓形,白色,一端尖,數粒至數十粒或無。

概述

橘核橘核
橘核出自《日華子本草》。
橘,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m。枝細,多有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有窄翼,頂端有關節;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llcm,寬1.5-4cm,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為波狀,具不明顯的鈍鋸齒,有半透明油點。花單生或數朵叢生於枝端或葉腋;花萼杯狀,5裂;花瓣5,白色或帶淡紅色,開時向上反卷;雄蕊15-30,長短不一,花絲常3-5個連合成組;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橫徑4-7cm,果皮薄而寬,容易剝離,囊瓣7-12,汁胞柔軟多汁。種子卵圓形,白色,一端尖,數粒至數十粒或無。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

藥品簡述

橘核橘核

藥名:橘核
漢語拼音:juhe。
英文名:TangerineSeed。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reticulataBlanco。
功效分類:理氣藥;止痛藥。
科屬分類:芸香科。
別名:橘子仁、橘子核、橘米、橘仁。
性味:苦;平,
歸經:肝;腎;膀胱經。
功能:理氣;散結;止痛。
主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資源分布: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種子。
採收儲藏:秋、冬季食用果肉時,收集種子,一般從食品加工廠收集,洗淨,曬乾或烘乾。
炮製方法:
橘核:篩去灰屑,揀淨雜質,洗淨,曬乾。
鹽橘核:取淨橘核,用鹽水拌勻,稍悶,放入鍋內,文火炒至微黃色,並有香氣為度,取出曬乾,用時搗碎。(每橘核100斤,用鹽2-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綱目》:凡用橘核,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用藥禁忌

《本草逢原》:惟實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沖和之氣也。

中藥化學成

橘核橘核
1、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質,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酯(Limonin,Obaculactone)和鬧米林(Nomilin)。
2、本品含檸檬烯(limonene),歐芹屬素乙(imperatorin)和少量香柑內酯(bergapten)以及蔗糖(sucr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含脂肪油1.9%,其中含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和亞麻酸(linolenicacid)。此外,本品尚含獨活內酯(heraclenin),橙皮油內酯(aurapten)和6-甲氧基橙皮油內酯(6-methoxyaurapten)。

臨床套用

治療急性乳腺炎。將橘子仁碾成細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適當稀釋)調濕,均勻鋪於紗布上,敷於炎症處。乾燥後即須更換。嚴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兩,加白酒或甜酒1兩,水200ml,文火煎至100ml,每天3次,每次口服20ml。對已有明顯膿腫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須切開引流。共治療49例,均獲滿意療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膿腫形成外,其餘10例早期患者用藥後1-3天炎症即消失。

歷代方劑

1、方劑名稱:山楂橘核丸。
藥物組成:山楂4兩,橘核(炒)2兩,茴香(炒)2兩,山梔(炒)2兩,柴胡1兩,牡丹皮1兩,桃仁(炒)1兩,大茴香(炒)1兩,吳茱萸(泡)半兩。
處方來源:《醫統》卷六十引丹溪方。
方劑主治:諸疝痛。
製備方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鹽湯送下。
附註:《丹溪心法》卷四治疝痛方有枳實,無橘核。
2、方劑名稱:加味橘核丸。
藥物組成:橘核2兩(鹽、酒炒),小茴香1兩,川楝子(煨,去核)1兩,桃仁(光炒)1兩,山楂(炒)1兩,香附(醋炒)1兩,紅花5錢,琥珀5錢,椒目3錢,天仙藤3錢,沉香2錢,神曲4兩。
處方來源:《醫方簡義》卷五。
方劑主治:七疝八瘕。
用藥禁忌:忌食生冷、油麵等物。
製備方法:上為末,以米飲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溫酒送下;女子用紅花1錢,泡湯送下。
3、方劑名稱:茴香橘核丸。
藥物組成:橘核(鹽炒)2兩,厚朴(姜炙)5錢,桃仁2兩,昆布2兩,木通5錢,肉桂5錢,川楝子(炒)2兩,玄胡索(醋炙)5錢,海藻2兩,木香5錢,枳實(麩炒)5錢,小茴香(酒炒)8錢,海帶2兩。
處方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方劑主治:因寒濕下注引起小腸疝氣,睪丸腫大,堅硬疼痛。
方劑功效:理氣散寒軟堅。
製備方法:桃仁單放,余藥共為細末,另取精白面1兩,黃酒2兩,加適量清水,打成稀糊,取上藥粉,泛為小丸。
用法用量:每服2-3錢,空腹時溫酒或淡鹽湯送下,日2次。
4、方劑名稱:茴香橘核丸。
藥物組成:小茴香(炒)40兩,香附(炙)40兩,昆布40兩,荔枝核80兩,穿山甲(炒)20兩,肉桂(去粗皮)16兩,橘核(炒)40兩,青皮(炒)40兩,大茴香40兩,補骨脂(炒)20兩,木香20兩,桃仁(去皮)16兩,檳榔40兩,玄胡索(炙)40兩,川楝子80兩,莪術(炙)20兩,乳香(炙)20兩。
處方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劑主治:各種疝氣,睪丸偏墜,堅硬腫痛。
方劑功效:散寒軟堅,行氣止痛。
用藥禁忌:忌食生冷。
製備方法:上為細粉,用冷開水泛為小丸。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生薑淡鹽湯或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
5、方劑名稱:荔枝橘核湯。
藥物組成:荔枝、橘核、桃仁、甘草、茯苓、白朮、枳殼、山楂、延胡索。
處方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一。
方劑主治:(疒貴)疝。
用法用量:清水煎服。
6、方劑名稱:橘核丸。
藥物組成:橘核(炒)、南星(炮)、半夏(洗)、黃柏(酒炒)、蒼朮(鹽炒)、山楂肉、白芷、神曲(炒)、滑石、昆布、吳茱萸(酒、醋分浸)各等分。
加減:婦人,加當歸、川芎。
處方來源:《保命歌括》卷十六。
方劑主治:男子木腎,婦人陰(疒頹)。
製備方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鹽湯送下。
7、方劑名稱:橘核丸。
藥物組成:橘核2兩(鹽酒炒),小茴香1兩,川楝子(煨,去肉)1兩,桃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炒)1兩,香附(醋炒)1兩,山楂子(炒)1兩,廣木香5錢,紅花5錢。
加減:若寒氣深重,加吳茱萸、肉桂心各5錢,甚則加附子1枚;若表寒束其內熱,腹痛熱辣,或流白濁者,加黑山梔5錢、川萆薢1兩、吳茱萸3錢(湯泡7次)。
處方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方劑主治:七疝。
製備方法:以神曲3兩,打糊為丸。
用法用量:每服3錢。沖疝,用白茯苓1錢,松子仁3錢,煎湯送下;狐疝,用當歸2錢,牛膝1錢5分煎湯送下;(疒頹)疝,用白茯苓、陳皮、赤茯苓1錢煎湯送下;厥疝,治同沖疝;瘕疝,用丹參、白茯苓各1錢5分,煎湯送下;(疒貴)疝,本方內加五靈脂1兩,赤芍1兩5錢(酒炒),服時用牛膝1錢5分,當歸尾3錢煎湯送下;(疒貴)癃疝,治法同上。
8、方劑名稱:橘核丸
方劑別名:橘核疝氣丸
藥物組成:橘核(炒)1兩,海藻(洗)1兩,昆布(洗)1兩,海帶(洗)1兩,川楝子(去肉,炒)1兩,桃仁(麩炒)1兩,厚朴(去皮,薑汁炒)半兩,木通半兩,枳實(麩炒)半兩,延胡索(炒,去皮)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
加減:虛寒甚者,加炮川烏1兩;堅脹久不消者,加砌砂2錢,醋煮鏇入。
處方來源:《濟生》卷三。
方劑主治:四種(疒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方劑功效:行氣血,法寒濕,止疼痛,軟堅散結。
製備方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足厥陰藥也。橘核、木香能入厥陰氣分而行氣;桃仁、延胡能人厥陰血分而活血;川諫、木通能導小腸膀骯之熱,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濕;官桂能平肝暖腎,補腎命之火,所以祛寒;厚朴、枳實,並能行結水而破宿血;昆布、藻、帶,鹹潤下而軟堅,寒行水以泄熱,同為散腫消堅之劑也。
2)《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方中橘核善於行氣治瘡,為君藥;木香、川諫子行氣止痛;桃仁、延胡索活血散結,同為臣藥;桂心溫肝腎以散寒邪;枳實、厚朴破氣分積滯;海藻、昆布、海帶鹹潤軟堅散結;木通通利下焦濕邪,共為佐藥。各藥合用,可直達厥陰肝經,共奏行氣血、法寒濕、止疼痛、軟堅散結之功。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鹽酒湯任下。
附註:橘核疝氣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9、方劑名稱:橘核丸。
藥物組成:橘核子(鹽酒炒)2兩,川楝子(煨,去肉)1兩5錢,山楂子(炒)1兩5錢,香附(薑汁浸,炒)1兩5錢,荔枝核(煨,研)1兩,小茴香(微炒)1兩。
加減:寒甚,加附子5錢,肉桂3錢,當歸1兩。
處方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方劑主治:癥瘕痃癖,小腸膀胱氣等。
製備方法:神曲4兩,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錢,淡鹽水送下。
10、方劑名稱:橘核湯。
藥物組成:橘核、吳萸、木香、茴香、良姜、青皮、川楝子、乾薑、官桂各等分。
處方來源:《醫學啟蒙》卷四。
方劑主治:疝氣。
用法用量:水煎服。
11、方劑名稱:橘核疝氣丸。
藥物組成:金鈴子4兩,茴香3兩,烏藥1兩5錢,玄胡1兩5錢,肉桂1兩5錢,胡蘆巴1兩5錢,炮姜1兩5錢,吳茱萸1兩5錢,良姜1兩5錢,橘核1兩5錢,廣木香1兩,川軍1兩。
處方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瀋陽方)。
方劑主治:睪丸腫痛,小腸疝氣,偏墜疼痛,寒冷腹痛。
方劑功效:除疝去寒,止痛消腫。
用藥禁忌:忌生冷。
製備方法:共碾細面,水泛為小丸。
用法用量:每服3錢,淡鹽水送下。
12、方劑名稱:橘核散
藥物組成:橘核、桃仁、梔子仁、川烏(細切,炒)、吳茱萸。
處方來源:《丹溪心法》卷四。
方劑主治:諸疝。
製備方法:上為末。
各家論述:用梔子仁以除濕熱,用烏頭以散寒郁,況二藥皆下焦之藥,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留也。
用法用量:水煎服。
13、方劑名稱:橘核散。
藥物組成:橘核1兩,桃仁5錢,梔子3錢,吳茱萸1兩,茴香1兩。
處方來源:《明醫指掌》卷六。
方劑主治:濕熱寒郁作疝。
用法用量:每服7錢,水2盞,煎熱服。
14、方劑名稱:橘核散。
藥物組成:五靈脂(去砂石,用醋少許炒乾)1兩,延胡索1兩,破故紙(炒)1兩,茴香(鹽炒黃色)1兩,菴(艹閭)草(去梗,生用)1兩,橘核1兩,黑牽牛1兩,棠球子4兩(生用,俗呼為山果子),川楝子(去核)半兩(生用)。
處方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
方劑主治:寒濕腰痛,小腸氣。
方劑功效:壯筋骨,暖下元。
製備方法:上為細末。
用法用量:每服2錢,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15、方劑名稱:橘核散。
藥物組成:青木香1兩,小茴1兩,橘核2兩,大茴8錢,蓬術1兩,吳茱萸1兩(醋炒,浸1宿,焙),薑黃8錢。
處方來源:《幼科金針》卷下。
方劑主治:積氣腹痛。
方劑功效:溫經逐冷。
製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砂仁湯送下。16、方劑名稱:橘核散。
藥物組成:橘核(炒,去殼,為末)。
處方來源:方出《本草衍義》卷十八,名見《便覽》卷三。
方劑主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小腸氣痛堅硬。
用法用量:酒調服。
17、方劑名稱:橘核散。
藥物組成:山楂子1兩,橘核5錢,破故紙2兩,乳香5錢,玄胡索1兩,菴(艹閭)1兩,沒藥1兩,五加皮1兩,紅曲1兩。
處方來源:《醫學綱目》卷二十八引《得效》。
方劑主治:腰痛,諸般滯氣。
製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酒調下。

常用選方

橘核
橘核
1、治四種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朴(去皮,薑汁炒)、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鹵砂二錢(醋煮),鏇入。(《濟生方》橘核丸)
2、治乳癰初起未潰:橘核(略炒)五錢,黃酒煎,去滓溫服,不能飲酒者,用水煎,少加黃酒[《光華醫藥雜誌》(3)6:53,1935]
3、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未,每服二錢,鹽酒下。(《簡便單方》)
4、治酒渣鼻,鼻上赤:橘子核(微炒)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服,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文獻論述

橘核橘核
1、《本草疏經》:橘核,出《日華子》,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除陰寒所生之病也,疝氣方中多用之。
2、《本草匯言》:橘核,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也。《日華子》主膀胱浮氣,陰疝腫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墜如數十斤之重,取橘核數兩作末,每早、中、晚各服一次,每次用藥末一兩,食前酒調下。又婦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氣逆淋帶等疾,以一兩,白水煎服立定,蓋取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也。
3、《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4、《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
5、《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
6、《醫林纂要》:潤腎、堅腎。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種子略呈卵形,長0.8-1.2cm,直徑0.4-0.6c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稜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以色黃白、子粒飽滿、大小均勻者為佳。
顯微鑑別
種子縱切面:表皮細胞為粘液細胞層,其下為1列厚壁細胞,排列成柵狀,外壁完整或上端呈尾狀突起,壁厚薄不勻,木化,具紋孔。色素層細胞含橙黃色或黃棕色物,並含草酸鈣方晶,直徑7-16μm。胚乳細胞3-4列,有的壁連珠狀增厚,含脂肪油滴。子葉細胞含細小草酸鈣簇晶或方晶,並含脂肪油滴及針簇狀橙皮甙結晶 。

藥材種植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乾旱,年降雨量需900-1500mm。抗寒性差,年平均溫度需在16℃以上,最低生長溫度為11℃,生長最適溫度為23-29℃,最低日平均氣溫需在5℃以上。比較喜陰,尤喜散射光,年日照時數1200-1500h。宜選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鬆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栽培,沖積土壤或紅壤、黃壤、紫色土壤均可。
栽培技術
用種子、壓條、嫁接繁殖,以嫁接繁殖為主。種子繁殖:培育實生苗供作砧木用,品種可選枳、紅橘、酸橘、香橙。甜橙等,採集成熟果實,剝皮,取出種子洗淨,置陰涼處,用濕砂貯藏備用。育苗:選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播前用0.1%高錳酸鉀浸10min,洗淨,再拌以草木灰,於春季2-3月條播,覆土蓋草保濕。約經半個月出苗,揭去蓋草,施稀人糞尿,每隔20-30d施1次。壓條繁殖:採用高空壓條法,待生根後,秋季剪下假植。嫁接繁殖:用培育的苗作砧木,再從優良母株上選取接穗,春季切接或腹接,秋季以腹接為主;芽接6-9月;胚芽接亦可以。嫁接苗成活後,要加強管理,待畝高0.7-1m,根頸粗1-2cm時,即可出圃定植。選早春或秋季按行株距7m×5m或6m×5m,穴徑1m,深1m開穴,穴底先放一層腐熟廄肥,再覆一展土,每穴栽1株,填土壓實,澆水。注意栽種時要使根部舒展,與土壤密接,覆土與地面平。
田間管理
幼樹要勤鬆土除草,追施氮肥,以糞肥為主。並可間作糧食、蔬菜、綠肥等。高溫季節,可在植株附近蓋草防止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濕度。成年樹每年要將果園耕翻1次,鬆土除草2-3次。發芽、穩果、壯果期施人畜糞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整形修剪:主幹高50-70cm,保留3-4主枝,主枝間隔距離約3-6cm,主枝較長時要摘心短截。栽後l-2年要疏去全部花蕾,促梢生長,形成自然圓頭形的樹冠,輕剪,疏除密枝、細弱枝,長枝適當短截。成年樹冠內部兩年生的無葉較弱枝條、下垂枝要輕剪,疏除叉枝、重疊枝。對綠葉層剪去枯枝、病蟲枝、衰老枝、徒長枝、細弱枝,疏剪頂端和外圍的密集枝,短截生長旺盛的夏、秋梢,使樹冠部通風透光,使較弱無葉枝開花結果。氣溫低於-10℃的地區,應注意防凍,可用石灰硫黃合劑和石灰液塗刷,並用稻草扎主幹、主枝;並可在凍前灌水。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黃龍病,是一種病毒通過蚜蟲傳播,要消滅傳染源,建立無病苗圃,發現病株,立即拔除。腳腐病,為害極頸部,可刮除病斑,塗1:1:10波爾多液。另有花葉病。蟲害有柑橘紅蜘蛛的成蟲、若蟲,為害葉片、嫩枝、幼果,可用天敵山黑瓢螂、六點薊馬防治。吹綿介殼蟲的若蟲、雌蟲為害樹幹、枝葉等,可用天敵大紅瓢蟲及澳洲瓢蟲防治或噴松脂合劑,或用50%馬拉硫磷乳劑1000倍液防治。網紋綿介殼蟲,可用天敵蠟紛跳小蜂防治或0.5波美石硫合劑防治。此外,還有褐天牛、星天牛、鳳蝶潛葉蛾等為害。
橘分類
1、多橘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3m。枝密生,通常無刺。單葉互生;箭葉柄甚狹,長0.5-1cm,頂端有關節;葉片長橢圓形、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8cm,寬2-3cm。先端鈍,或鈍尖,基部楔形,葉緣微波狀或具不明顯的細鋸齒,下面密生腺點,稍革質。花單生,或2-3朵簇生於新技的葉腋,花柄長3-5mm,萼片5,綠色,長約1.5mm;花瓣5,白色,狹長圓形,長約7mm,寬約3mm;雄蕊群20-25,長短不一,不同程度地合生成若干束;子房上位,近圓球形,花盤廣而厚。柑果長圓形或卵圓形,金黃色,平滑,油腺密生;瓤囊4-5瓣,汁多味酸。種子卵狀球形。花期6月,果期12月。
2、金彈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約2m。具短棘或有時具棘針。單葉互生,箭葉柄無翅或有不明顯的翅,長0.5-1cm;葉片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4-8cm,寬2.5-3.5cm,先端漸尖,基部鈍,邊緣在中部以上有不明顯的鋸齒,無毛,密生細小腺點。花腋生,白色,有濃香。與金橘不同,果實倒卵形,橙黃色,油腺細小而凸起,果皮較薄,有濃香,瓤囊5-6瓣,偶有7瓣,味甜,不酸。花期6月,果期11月。
3、金柑灌木或小喬木,有分枝。單葉互生;箭葉柄狹但上部常較寬廣,頂端有關節;葉長圓狀披針形,長2.5-5cm,寬10-16mm,先端鈍或有時為急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全緣或在中部以下有鋸齒較細,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發青色,中脈凸起。單花或數花自葉腋間生出,花柄長1.5-3mm;萼片5,廣卵形,細小,宿存;花瓣5,長圓形,長5-7mm;雄蕊群常20或較少,長短不一,中部以下合生成若干束,較花瓣短;子房上位,卵狀近球形,5-6室,稀為4-7室,花盤廣而厚。與金橘、金彈不同,柑果圓球形略長,或為圓球形,長約在25mm以內,果皮厚,橙黃色,瓤囊5-6。花期6月,果期11月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