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窪村

該村通過一年來的沼氣建設,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 ——和諧發展,移風易俗。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基本信息

橋窪村

橋窪村位於河南陝縣東部東凡旱塬上。屬典型的雨養農業區,有4個自然村,4個村民組,173戶,總人口630人,耕地面積1020畝,菸葉種植面積1000畝,民眾有傳統養豬習慣。截止2005年年末,生豬存欄達1300頭,人均3.5頭,為發展沼氣綜合利用創造了條件。橋窪村是2004年農村戶用沼氣國債項目村,計畫建池130個,項目於2005年3月20日正式啟動,2005年10月竣工。在工作中,該村的主要做法:一是宣傳發動,提高認識;二是典型引路,示範帶動;三是專業施工,確保質量;四是加強管理,明確責任;五是跟蹤服務,實事辦實。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管理,做到了建池補貼到位率100%,建池成功率100%。該村通過一年來的沼氣建設,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由於該村養豬發展很好,在增加民眾收入的同時,也給環境衛生方面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沼氣項目實施後,進行了較為徹底的“一池三改”改造。豬舍、廁所、廚房衛生狀況有了質的改善,剷除了蚊蠅滋生的土壤,民眾的抱怨少了,鄰里關係更和諧了。——生活質量大為提高。由於擁有了無污染的潔淨能源作保證,民眾,特別是農村婦女的家庭勞動強度大為降低,農民的一日三餐不再“一碗湯,一碗麵,最多加個荷包蛋”,炒菜品種更加豐富,大姑娘小媳婦樂壞了,老少爺們有口福了。——和諧發展,移風易俗。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結合,牧沼聯動發展模式,是一個鏈式循環經濟模式,在這個生產鏈上,養豬、土地、男人、婦女、環境各有角色,沼氣發展解決了隱性失業問題,人人有活乾,就看乾不乾。村里打麻將的少了,說閒話的少了。“三改”也改變了民眾的衛生習慣。講衛生、講勞動、講致富成了最熱門的話題,沼氣項目潛移默化著村風民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沼氣的發展,重點之一是解決農民增收難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經我們入戶統計,沼氣的經濟效益主要有:一是節支,每戶年可節約燃料費800元,節約化肥投資300元,農藥投資200元;二是增收,通過沼渣、沼液綜合利用,養殖、種植均有不同程度增收,促進了無公害農業生產,培肥了地力,戶均增收1000元,兩項合計,每戶年可產生經濟效益2300元。村民水德平,養母豬2頭,種煙11畝,2005年4月份建池,年收入2.5萬元。這樣的以沼氣為紐帶的致富典型在橋窪村還有很多,為民眾脫貧致富指引了一條好門路[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