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疫病

橄欖是華南特有的亞熱帶果樹,屬常綠喬木,對土壤適應性強,栽培壽命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鮮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鈣、維生素C等,鈣的含量比一般水果高几十倍。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橄欖疫病
英文病名:Oliveblight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Phytophorapalmivora(Butl.)Butler
危害部位:果實。
生理生化特徵:生長最高溫度34℃,最低10℃。
危害對象:橄欖番木瓜等。
分布:廣州從化

形態特徵

在V8汁培養基上菌叢白色,毛茸狀,邊緣清晰;菌絲寬4~6μm;孢囊梗合軸式產生,多呈卵形、檸檬形、近橢圓形,大小為40.5~61.2×22.4~29.1μm,長寬比約1.7~2.5,多具1個乳突;乳突明顯,高約2~4μm,基部圓形,柄多中生,易脫落,脫落後留有短柄約長2~3μm,產生大量圓形的、端生或間生的厚垣孢子;異宗配合,交配後產生卵孢子;藏卵器球形,無色,直徑20~30μm,壁光滑;雄器圍生,較長;卵細胞球形,無色或淡黃色,滿器,直徑18~28μm。

侵染循環

遺落在土壤中的卵孢子、厚垣孢子、孢子囊是翌年該病的初侵染源。病菌有較強耐水能力,病菌隨雨水濺散或灌溉等傳播。

發病條件

結果後期多雨,溫度較高時有利於發病。

危害症狀

病果起初局部變褐,水浸狀,擴大,多個病斑融合,最終果實大部分褐腐,病斑邊緣往往長出稀疏的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子實體,潮濕時,病部各處均可產生白黴狀的病原菌。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改進栽培技術,實行寬窄行種植;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避免過多、過晚施用氮肥,防止貪青徒長。
3.治蟲防病:防止蟲害造成傷口,減少病菌侵入途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