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浮山新石器遺址

通過實地考察,最先在浮山會聖岩西邊山腰空地里,發現大量有指印紋飾的陶鼎足和鴨嘴足。 陶片出現在土層表面上,多以夾砂紅粗陶為主,紋飾與新石器時代類似,面積有300多平方米。 浮山出現的陶鼎足和大量的陶片,其特點均有夾砂紅粗陶和黃沙粗陶,且手制多,紋飾豐富而輪質次之,細泥陶較少。

1977年10月,樅陽縣文物部門在省、地和兄弟縣的支持下,組織文物調查組考察了浮山。通過實地考察,最先在浮山會聖岩西邊山腰空地里,發現大量有指印紋飾的陶鼎足和鴨嘴足。陶片出現在土層表面上,多以夾砂紅粗陶為主,紋飾與新石器時代類似,面積有300多平方米。現蒐集到不完整的陶鼎足23個,各種不同紋飾的陶片59塊,文化層尚不明顯。以後在浮山鍋底峰上,又發現大量的陶片和陶鼎足,還發現了磨製非常精巧的石器共15件,即石斧5件,石箭頭4個,石錛2個(殘缺),石鋤1件(殘缺),石紡輪1件(殘缺),銅箭頭1件。考察組在西邊表土層開探方三處(深30公分,寬45公分),沒有發現灰層和灰坑,但清理出遺址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土層厚,表面土質較純(黃土)。
浮山出現的陶鼎足和大量的陶片,其特點均有夾砂紅粗陶和黃沙粗陶,且手制多,紋飾豐富而輪質次之,細泥陶較少。石器皆經磨製,製作精湛,石質堅硬,色質有青、黑、灰夾紫,刃口鋒利,形制大小不等,特別是石箭頭和陶紡輪製作精巧。根據出土物分析,與新石器時代晚期類似。這說明,此地在火山爆發後形成的天然石洞,可供人類居住;加之周圍的水域、丘陵多魚、禽,可供捕獵,為人類生存、繁衍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