槌布石

槌布石

這樣漿、洗、捶過的被裡被面,污漬不易浸,又耐拽、結實。 漿洗過的被面、被裡,乍一蓋上,有些滑溜、硬朗板整,但鼻子能清晰嗅到淡淡的米香味,過幾個星期這種感覺就消失了。 在酷熱難當、潮濕難耐的三伏天,鑽進這樣漿洗的被裡,會給你一種清新爽膚,愜意舒適的感覺。

簡介

槌布石槌布石
槌布石,是由上等青石鑿成的,長方狀(型),長二尺,寬一尺半,厚五寸,底下有四個粗短腿,墩墩實實,分量非常重。這石頭與壘磚牆、砌鍋台的石頭不同,它細膩、光亮,微凸的面青幽瓦亮,中間稍稍上鼓,形同彌勒佛腆著的肚子。

用途

二十世紀前期,洗被褥是個細活,工序比較複雜,要一道一道工序進行。為使被面子、被裡子結實、耐磨、抗髒,洗淨後晾曬至半乾時,要進行漿。多用白玉米或白高粱的米湯浸泡,然後把布面所含的米湯擰出,讓玉米湯浸入粗布絲里,使之充分粘連與結合,在屋內通風的地方,橫搭根桿子或拉根繩子,慢慢的陰乾,或放在外邊的陽光下曬,然後,在口中含水“噗噗”地均勻噴灑在涼幹了的被單上,兩個人各拽一頭,一松一緊的,在張馳之間,將被面的褶褶皺皺拉開,還要把平整的布面精心的疊上幾折,擱在槌布石上捶。
接著,就是棒槌與槌布石出場。棒槌,是棗樹粗木經過削、旋、磨而製成的。木質堅硬,沉實、不蛀、不朽,頗像一種工藝品。一般都把槌布石放在廂房,或正房的炕梢處。兩人一付架,相對的坐在槌布石兩側,四隻棒槌有節奏、按次序的捶打著,不停地交替起落。響亮、動聽的“梆鐺,梆鐺……”在這千槌百點清脆如花鼓聲中,使那皺巴巴、麻嘟嘟、潮乎乎的被面子和被裡子的皺褶開了,花花搭搭的漿斑化了,光滑了。這樣漿、洗、捶過的被裡被面,污漬不易浸,又耐拽、結實。
漿洗過的被面、被裡,乍一蓋上,有些滑溜、硬朗板整,但鼻子能清晰嗅到淡淡的米香味,過幾個星期這種感覺就消失了。在酷熱難當、潮濕難耐的三伏天,鑽進這樣漿洗的被裡,會給你一種清新爽膚,愜意舒適的感覺。
這種習慣源於哪個朝代,現在已無法考究,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初。那時的被褥的里和面,是用紡花車子手工紡制的粗線,土織布機織出來的平紋、斜紋土布,用靛青印染,被面上按地方習俗,印著藍白圖案,植物花卉。洗被所用的水,不用洗衣粉,也不用肥皂,而是用燒柴的灰燼,淋出的小灰水洗,或就地取材,利用鹽鹼地的土,在大鍋里熬土鹼水,富含鹼性,也洗得很乾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