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旋迴

構造發展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簡稱旋迴。1909年美國T.C.張伯倫首次提出構造旋迴概念。

構造旋迴

涉及與地殼大構造形態和總地殼運動以及在這些構造形態的不同發育階段里形成的各類岩石相聯繫的旋迴;相當於造山旋迴。指三個階段的地槽旋迴,即準平原階段,指在一個相當穩定的平原上發生廣泛沉積作用;地槽階段,指沉降中的沉積作用;造山階段,指後地槽期隆起,其特徵是,地槽在褶皺作用和岩漿岩侵入作用之後常有斷層作用發生。

正文

 其發展可分 3個階段
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根據對褶皺帶內岩層間角度不整合(見不整合)的研究發現,造成地殼岩層褶皺的強烈運動只出現在幾個不太長的地質時期內。地殼構造發展歷史就是由相對平靜時期到激烈運動周期性交替出現的歷史,每次更迭便構成一個旋迴,稱為構造旋迴。在地殼激烈運動期間,岩層強烈褶皺並上升成為造山帶,故也稱褶皺旋迴或造山旋迴。在一段平靜時期之後,地殼發生的短促而強烈的構造運動時期,稱為構造幕或造山幕、褶皺幕。一個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的構造旋迴中會出現多次構造幕。1887年法國學者M.A.貝特朗首先劃分出休倫、加里東、海西、阿爾卑斯4個褶皺期。
②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以德國學者W.H.施蒂勒為代表的一些學者發展了構造旋迴的概念,用其來表述地槽從下沉起至造山隆起止的構造演化全過程。地槽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程式。並認為以不整合面為代表的構造幕在時間上具有全球性的對比意義。據此,施蒂勒制訂出全球統一的構造旋迴,即休倫旋迴(晚元古代)、加里東旋迴早古生代)、海西旋迴(又譯華力西旋迴,晚古生代)、阿爾卑斯旋迴(中、新生代),進而將這4個旋迴概稱為新地巨旋迴。至此,構造旋迴成為反映全球地表發展階段的概念,又稱為大地構造旋迴。1962年,黃汲清將阿爾卑斯旋迴進一步劃分為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3個次一級的構造旋迴(見多旋迴構造運動說)。
板塊構造學認為,全球岩石圈板塊以大致均勻的速率持續不斷地運動,造山帶的歷史因板塊運動特點和匯聚邊界的性質不同而變化,並無一成不變的地槽造山過程。雖然,板塊構造學中使用了旋迴一詞,表述從大陸內部的裂谷形成開始,經過裂谷擴展成大洋,再經大洋收縮至最終閉合的全過程,稱為威爾遜旋迴。但是威爾遜旋迴在板塊構造學造山理論中的含義,與經典的地槽地台學說中的造山(構造)旋迴的含義並不相同。
參考書目
 都城秋穗等著,周雲生、張儒媛譯:《造山運動》,科學出版社,北京,1986。(A.Miyashiro et al., Orogeny, John Wiley & Sons,Inc., Chichester,198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