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域含油氣盆地群和早期評價技術

《中國海域含油氣盆地群和早期評價技術》,作者戴春山,由海洋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

內容簡介

中國海域含油氣盆地群和早期評價技術

《中國海域含油氣盆地群和早期評價技術》是根據我國海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豐富的油氣地質勘查資料,針對不同類型原型盆地和多旋迴疊合盆地呈有序排列分布的特徵,把處於同一板塊位置上、成盆機制相同或相關的一組盆地稱之為盆地群。將中國海域含油氣盆地劃分為渤海灣裂谷盆地群、黃海裂陷盆地群、東海弧後裂離盆地群和南海盆地群,後者又進一步分為:北部陸緣和南部陸緣裂陷盆地群,西部走滑盆地群,南緣和東北部前陸一裂陷盆地群。對比分析各盆地群的油氣地質特徵、油氣遠景和勘探方向後,作者認為,渤、黃海盆地為多旋迴疊合盆地,具多套烴源岩系和複合含油氣系統,新生代大陸裂陷(裂谷)階段是主要成盆、生烴和成藏期,可形成與斷裂密切相關的複合油氣聚集帶東海盆地弧後裂離和擠壓頻繁交替是成盆和成藏的主控因素,新生代海相和海陸互動相含煤岩系烴源岩是其重要特徵,形成擠壓背斜一斷塊成藏組合和較單一的含油氣系統;南海盆地處於大陸離散邊緣,新生代是主成盆期,以海相和海陸互動相沉積為主,持續穩定沉降是主要特點,一般形成較單一的油氣系統,在南部裂陷和前陸盆地形成三角洲相和生物礁相的大型油氣田群。作者還特別指出,南黃海盆地和四川盆地雖然同位於揚子準地台之上,但二者的油氣地質條件卻很不相同,埋藏史和成藏條件都有重要差異,不能等同視之。

作者簡介

戴春山,1943年出乍,山東省青島市人,1966年畢業於海洋學院海洋地質系。現任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科技諮詢蠶員會委員、研究員,曾任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區域地質室副主任、青島海洋地質究所石油地質研究室審任、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地質々業委員會委員、岀東石油學會理事。井曾被聘任為中國地質大學、古林大學等學校校外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目錄

第1章 概論

1.1 海上盆地早期油氣資源評價的任務

1.1.1 油氣資源評價的內涵和特點

1.1.2 不同勘探階段的油氣資源評價

1.1.3 海上盆地早期油氣資源區域評價的任務

1.2 海區油氣勘探歷程的回顧和早期評價區

1.2.1 簡況

1.2.2 海區油氣勘探階段

1.2.3 早期油氣資源評價區

1.3 海上盆地早期油氣資源評價的研究現狀和問題

1.3.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2 研究現狀分析和問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中國海域及鄰區構造單元及其特徵

2.1 中國東部大陸及鄰近海域地球動力學分區特徵

2.1.1 東亞大陸區(I)

2.1.2大陸邊緣區(Ⅱ)

2.1.3 菲律賓海大洋區(Ⅲ)

2.2 中國東部大陸和海域構造單元及其特徵

2.2.1 構造單元劃分及依據

2.2.2 天山一興安褶皺系

2.2.3 中朝陸塊

2.2.4 秦嶺一千里岩褶皺系

2.2.5 揚子陸塊和中一朝構造單元對比

2.2.6華南褶皺系

2.2.7 琉球一台灣活動帶

2.2.8 印支一南海陸塊

2.2.9 藏滇一緬泰馬一加里曼丹褶皺系

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東部大陸及鄰近海域構造演化和盆地形成

3.1 構造演化階段的劃分和基本特徵

3.1.1 構造演化階段劃分

3.1.2 構造旋迴的基本特徵

3.2 大陸基底的形成階段(800 Ma一1000 Ma前)

3.2.1 基底的岩性和同位素年齡

3.2.2 構造旋迴與基岩油藏

3.3超級大陸和原型盆地形成階段

3.3.1 加里東構造旋迴(800 Ma一417 Ma)--克拉通等原型盆地形成時期

3.3.2 華力西一印支構造旋迴(417 Ma一205 Ma)--克拉通、前陸盆地形成及改造時期

3.4 擠壓造山和裂陷盆地形成階段--燕山構造旋迴(205 Ma~80 Ma)

3.4.1 區域背景和演化期次劃分

3.4.2 早一中侏羅世擠壓一衝斷和原型盆地再改造時期

3.4.3 晚侏羅世一白堊紀構造轉換與右旋拉張時期

3.5 伸展裂陷為主的盆地形成階段--喜馬拉雅構造旋迴(80 Ma至今)

3.5.1 構造事件的多發性和複雜性

3.5.2 新生代盆地演化的共性和南、北差異性

參考文獻

第4章 中國海域及鄰區含油氣盆地群及其勘探

4.1 原型盆地和含油氣盆地群

4.1.1 原型盆地及分類

4.1.2 盆地群劃分和類型9

……

第5章 油氣成藏理論與早期油氣資源評價系統構成

第6章 綜合地球物理盆地描述技術

第7章地震層析成像為主的盆地描述技術

第8章 層序地層學盆地描述技術

第9章 以油氣運移聚集為主的盆地模擬技術

參考文獻

結束語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