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學

構造學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塊的成因、運動、演化、物質組成、構造組合、分布和相互關係以及地球動力學等問題的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構造學

構造學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塊的成因、運動、演化、物質組成、構造組合、分布和相互關係以及地球動力學等問題的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簡介

構造學以整體的研究觀點開拓了地球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是地球科學領域中的一場革命,不過板塊構造學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難題。板塊構造說對於板塊構造活動總的輪廓已比較清楚,但具體作用過程和細節還不十分明確;對板塊動力學的確定依然有困難;對板塊內部的構造和岩漿活動研究不足;對板塊俯衝、消亡及伴隨的岩漿活動、邊緣盆地起源等還了解不夠;還不能圓滿地解釋大陸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

相關資料

60年代初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在古地磁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隨後英國的瓦因和馬修斯通過海底磁異常的研究,對海底擴張說作了進一步論證,論述了地殼的產生和消亡,並得到深海鑽探的驗證。1965年加拿大人威爾遜建立轉換斷層概念,並首先指出,連綿不絕的活動帶網路,將地球表層劃分為若干剛性板塊。1967~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美國的麥肯齊將轉換斷層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論述了板塊運動,確立了板塊構造學的基本原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