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榮辱
基本信息
詞目:榮辱拼音:róng rǔ
詞語結構:聯合式、並列式
基本解釋
[glory and dishonor] 榮耀和恥辱榮辱與共
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貨殖列傳序》
詳細解釋
1. 定義“榮”即光榮、榮譽,是指社會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之後所給予的褒揚與讚許,以及個人產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裡體驗。“辱”即恥辱,是指社會對個人不履行社會義務所給予的貶斥與譴責,以及個人所產生的自我否定性心裡體驗
2. 光榮與恥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
《易·繫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唐 元稹 《寄樂天》詩之一:“榮辱升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 雷 陳 。” 宋 劉炎 《邇言》:“或問 蘇文忠公 之志。曰:志在名節,故進退榮辱不足以二其心。”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個黨員熱望為黨貢獻一切的崇高理想里,就包含著不計個人的榮辱與得失在裡面。”
3.猶褒貶。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
文學作品:榮辱
基本信息
名稱:榮辱體裁:散文
作者:豐子愷
創作時間:一九三五年三月六日
出處: 選自《豐子愷散文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作品原文
為了一冊速寫簿遺忘在里湖的一爿小茶店裡了,特地從城裡坐黃包車去取。講到車錢來回小洋四角。這速寫簿用廿五文一大張的報紙做成,旁邊插著十幾個銅板一支的鉛筆。其本身的價值不及黃包車錢之半。我所以是要取者,為的是裡面已經描了幾幅畫稿。本來畫稿失掉了可以憑記憶而背摹;但這幾幅偏生背摹不出,所以只得花了功夫和車錢去取。我坐在黃包車裡心中有些兒忐忑。仔細記憶,覺得這的確是遺忘在那茶店裡面第二隻桌子的牆邊的。記得當我離去時,茶店老闆娘就坐在裡面第一隻桌子旁邊,她一定看到這冊速寫簿,已經代我收藏了。即使她不收藏,第二個顧客坐到我這位置里去吃茶,看到了這冊東西一定不會拿走,而交給老闆娘收藏。因為到這茶店裡吃茶的都是老主顧,而且都是勞動者,他們拿這東西去無用。況且他們曾見我在這裡寫過好幾次,都認識我,知道這是我的東西,一定不會吃沒我。我預上這輛黃包車一定可以載了我和一冊速寫而歸來。
車子走到湖邊的馬路上,望見前面有一個軍人向我對面走來。我們隔著一條馬路相向而行,不久這人漸漸和我相近。當他走到將要和我相遇的時候,他的革靴嘎然一響,立正,舉手,向我行了一個有色有聲的敬禮。我平生不曾當過軍人,也沒有吃糧的朋友,對於這種敬禮全然不慣,不知怎樣對付才好,一剎那間心中混亂。但第二剎那我就決定不理睬他。因為我忽然悟到,這一定是他的長官走在我的後面,這敬禮與我是無關的。於是我不動聲色地坐在車中,但把眼斜轉去看他禮畢。我的車夫跑得正快,轉瞬間我和這行禮者交手而過,背道而馳。我方才鏇轉頭去,想看看我後面的受禮者是何等樣人。不意後面並無車子,亦無行人,只有那個行禮者。他也正在回頭看我,臉上表示憤怒之色,隔著二三丈的距離向我罵了一聲悠長的“媽——的!”然後大踏步去了。我的車夫自從見我受了敬禮之後。拉得非常起勁。不久使我和這“媽——的”相去遙遠了。
我最初以為這“媽——的”不是給我的,同先前的敬禮不是給我的一樣。但立刻確定它們都是給我的。經過了一剎那間的驚異之後,我坐在黃包車裡獨自笑起來。大概這軍人有著一位長官,也戴墨鏡,留長須,穿藍布衣,其相貌身材與我相像。所以他誤把敬禮給了我。但他終於發覺我不是他的長官,所以又拿悠長的“媽——的”來取消他的敬禮。我笑過之後一時終覺不快。倘然世間的榮辱是數學的,則“我+敬禮-媽的=我”同“3+1-1=3”一樣,在我沒有得失,同沒有這回事一樣,但倘不是數學的而是圖畫的,則塗了一層黑色之後再塗一層白色上去取消它,紙上就堆著痕跡,或將變成灰色,不復是原來的素紙了,我沒有冒領他的敬禮,當然也不受他的“媽——的”。但他的敬禮實非為我而行,而他的“媽——的”確是為我而發。故我雖不冒領敬禮,他卻要我實收“媽——的”。無端被罵,覺得有些冤枉。
但我的不快立刻消去。因為歸根究底,終是我的不是,為甚么我要貌似他的長官,以致使他誤認呢?昔夫子貌似了陽貨,險些兒“性命交關”。我只受他一個“媽——的”,比較起來真是萬幸了。況且我又因此得些便宜:那黃包車夫沒有聽見“媽——的”,自從見我受了軍人的敬禮之後,拉的非常起勁。先前咕嚕地說“來回四角太苦”,後來一聲不響,出勁地拉我到小茶店裡,等我取得了速寫簿,又出勁地拉我迴轉。給他四角小洋,他一聲不說:我卻自動地添了他五個銅子。
我記錄了這段奇遇之後,作如是想:因誤認而受敬,因誤認而被罵。世間的毀譽榮辱,有許多是這樣的。
作品鑑賞
本文記錄了作家取畫途中的一段奇遇,故事雖小,卻峰迴路轉。一波三折,“我”在趕路,軍人卻誤認我是他的長官,給了我一個有聲有色的敬禮。但不久軍人發現是誤認,白白地給了“我”一個敬禮,所以又拿悠長的“媽——的”取消了他的敬禮,還給我“辱”,以取消剛才用敬禮所給我的“榮”,達到自我的心理平衡。“我”先是“笑”,後覺“不快”,畢竟榮辱不是數學,不能加減,敬禮不是為“我”而“媽——的”卻專門賜“我”。但轉念間想到了孔子因為長得像陽貨,被拘五日,還差點被殺(《論語·子罕》載,陽虎[陽貨]嘗暴匡人,孔子因貌似陽虎,遂拘孔子五日),和孔子相比。自己挨這點罵也只能怪自己貌似他的長官了,所以不快也就立刻消去了。在這裡。豐子愷想到了“因誤認而受敬。因誤認而被罵。世間的毀譽榮辱,有許多是這樣的。”不必深究,不必責怨。世間的事原本如此,表現了作者對世間毀譽榮辱的超脫。
豐子愷早在1928年就接受佛法,在他的文章中經常可以看到面對浮雲莫測的人生和社會,豐子愷總是能夠平心靜氣、心泰神寧、達觀灑脫地面對。以博大的佛心。洞穿世事,從司空見慣的平淡生活中發現暗合於哲理的人生萬相。流露出對社會人生的深層思考。現實中我們也應豁達地對待小小榮辱,一笑置之即可,不必追根究底,誰對誰錯。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人。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中國漫畫第一人,他的漫畫風格簡易樸實、意境雋永含蓄,是溝通文學與繪畫的:一座橋樑。著有《音樂入門》、《緣緣堂隨筆》、《豐子愷書法》、《子愷漫畫》等。豐子愷的散文與同時代的作家相比,具有獨特的文品。誠如他本人在《兒女》一文中所說:“近來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了: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佛心、童心、詩心,三心構織成其藝術追求上的三昧境界。 1928年,豐子愷接受佛教,皈依佛法,成為一名佛教居士。因此他的文學作品,體現出一種關注現實的傾向和悲天憫人的情懷。荀子文章·榮辱篇
原文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
者,凡在言也。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豢之
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
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
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
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捨
也,聖王之所不畜也。乳彘觸虎,乳狗不遠遊,不忘其親也。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
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
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憂以忘其身,內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
也,所謂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將以為智邪?則愚莫大焉;將以為利邪?則害莫大焉;將以
為榮邪?則辱莫大焉;將以為安邪?則危莫大焉。人之有斗,何哉?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
則不可,聖王又誅之。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又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人之有
斗,何哉?我甚醜之。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
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牟牟然惟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
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鯈魾者,浮陽之魚也,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於患而思謹,則無益矣。自知者不
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
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材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安利者
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
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志
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則、度量、刑
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慎不敢損益也;父子相傳,以持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
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職也。孝弟原愨,軥錄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
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於刑戮也。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陶誕突
盜,惕悍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間,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慮之不深,其擇之
不謹,其定取捨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
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
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故
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
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
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
矣。”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
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
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常危之
術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
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聲音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
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埶注錯習俗之所積耳。是又人之所
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為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
則常愉佚,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堯禹者,非
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後備者也。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
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君子非得埶以臨
之,則無由得開內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禮義?安知辭讓?安知廉恥隅積?亦呥呥而嚼,
鄉鄉而飽已矣。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惟菽藿糟
糠之為睹,則以至足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芻豢稻梁而至者,則瞲然視之曰:此何怪也?
彼臭之而嗛於鼻,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則莫不棄此而取彼矣。今以夫先王之道,
仁義之統,以相群居,以相持養,以相藩飾,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為相縣也,
幾直夫芻豢稻梁之縣糟糠爾哉!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陋也者,天下
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
之,則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桀紂
在上曷損?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如是者,豈非人之情,固可與
如此,可與如彼也哉!
人之情,食慾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
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
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篋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是何也?非不
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於是又節用御欲,收歛蓄藏以繼之也。是於己長
慮顧後,幾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大侈,不顧其後,俄則屈
安窮矣。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
樂之分乎!彼固為天下之大慮也,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其流長矣,其
溫厚矣,其功盛姚遠矣,非順孰修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
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
有之而可久也,廣之而可通也,慮之而可安也,反鈆察之而俞可好也。以治情則利,以為名
則榮,以群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埶不能容,物不能贍
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
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穀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
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
之謂至平。故或祿天下,而不自以為多,或監門御旅,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故曰:
“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謂人倫。詩曰:“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蒙。”此
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