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山文塔

榜山文塔

榜山文塔位於隆安縣城東三里的東獨秀山上,建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

基本信息

簡介

榜山文塔榜山文塔
榜山文塔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它座落於縣城東面三公里處的東獨秀山頂,蜿蜒曲折的右江在它的腳下盤旋而過。這裡,江水、寶塔、蝶城相互映襯,協調組合,景美如畫。對於此塔的建造,有這樣幾種傳說:一是相傳從縣城往東瞭望,見到東獨秀山露於亂嶺之上,活像一隻大蟲,對著縣城虎視耽耽,致使歷任知縣均任期不長。為鎮好“風水”,知縣褚興周乃授意縣紳發動仕民捐資建塔於此山之上;二是由於東獨秀山能使那九村的人們筆桿尖,饞吃人,建塔其上象一枝筆尖直指天空,他們再無法為非作歹;三是東獨秀山位於雁江下游,又低又矮,雁江的財富都隨右江流入東海,因此,雁江紳民要求建塔,剎住風水,留住財富。塔建成後,每年以榜山書院的田產收入設宴祭塔,邀約縣內才子名賢參加,故名榜山文塔。

文塔矗立於海拔二百零一米的東獨秀山之巔,此山兀立於一片平疇和山村之中,山石嶙峋,傲骨錚錚,與周邊的逶迤土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其山麓綠樹相擁,挨挨擠擠,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綠色基座;從山腰到山頂,各種灌木密密麻麻。沿著崎嶇小道向上攀行,有時擦著枝葉而過,有時被迫往樹洞裡匍匐而行。

榜山文塔榜山文塔
文塔直插雲霄,肅然挺立。它由二十萬塊優質青磚砌成,塔高二十三點八米,座東朝西,外觀為六角形的三節塔,底層拱門與縣城孔廟門遙遙相對,拱門兩側是一副對聯,上聯為:“榜山獨占鰲人登甲第”,下聯為:“文塔孤踞嶺仕出英豪”,橫額為“榜山文塔”。塔身外繪有彩色的龍鳳麒麟,花草蟲魚,亭台樓閣及名人肖像,畫面逼真,栩栩如生;塔頂上有個大圓缸,顯葫蘆狀,中間豎一根鐵棒為軸心,直徑約十五厘米;塔內是八面形的六層樓,各層樓梯、樓板均用紅彤彤的憲木裝修;塔內一至五層分別架神台安置至聖先師孔夫子的肖像、觀音菩薩及神主牌等不下七十樽具;每樽均具雕塑之能事,活靈活現,別具風韻;塔身牆厚,堅固無比。第一、二層牆厚度是一百六十五厘米,第三、四層是一百三十厘米,第五、六層是九十厘米,各層各面共開無框圓窗十個,視窗直徑約七十厘米,人可入坐。塔外有一點七米高的圍牆,門開東北側,門聯云:“天開龍虎榜,文運鬥牛光”。

文塔堅固美觀,堪稱勝跡,遊人經常絡繹不絕。當你登塔觀光,許多近況遠景、山光水色盡收眼底;鳥瞰蝶城,高樓林立,極其雅致;俯視右江,心潮翻滾,浮想聯翩;遠眺雁江,雲霧茫茫,胸懷坦蕩;極目四方,喬建馬鞍山,屏山大明山,聯隆西秀山,平果九凝山盡收眼帘。真是登塔眺望,壯志凌雲,舒及肺腑,心曠神怡。

特點

榜山文塔自建造以來,歷盡坎坷,屢遭罹難。塔上因無避雷裝置,幾次遭雷劈,所幸的是,破壞不大;抗戰時期,日機狂轟蝶城,文塔也被作為襲擊目標;土改時期,塔內菩薩神牌、雕塑肖像被作為封建遺物而被搗毀;孔子像在“文革”動亂中又被“紅衛兵”作為四舊悉被砸碎。嗣後無人問津,年久失修,除第二層剩點樓板外,其餘文物全被燒竊。

如今,榜山文塔雖經歷代滄桑,但它雄姿尤在,依然屹立在東獨秀山之巔,令行人駐足觀望。每當人們看到榜山文塔,種種敬意就油然而生,那高大挺拔的塔身與蝶城眾多的建築物隔江相望,交相輝映,給美麗的隆安大地增添了光輝的一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