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明長城

榆林明長城

榆林明長城是明朝抵禦外敵修建的軍事建築,修築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由延綏巡撫餘子俊率4萬軍士歷時3月建成。其東起府谷,西至定邊,沿途城堡林立,規模宏大,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為完好。

基本信息

簡介

榆林明長城榆林明長城

榆林明長城主要指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延綏巡撫餘子俊在原隋長城的基礎上築起的東起府谷黃甫川,西至定邊鹽場堡的延綏鎮長城,也稱榆林鎮長城。榆林鎮明長城全長880公里,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縣東北),橫穿府谷、神木、榆陽、橫山、靖邊、定邊六縣區,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北),有40個城堡,93個墩台,890個崖寨。

其在榆林境內的城牆自東接神木縣高家堡邊牆入境,經由建安堡、雙山堡、常樂堡、保寧堡,西接橫山縣波羅堡出境,蜿蜒100多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

修築歷史

據《延綏鎮志》記載,明成化十年《1474年)潤六月,為加強防衛能力,餘子俊率軍四萬,僅用三月就修補和增築了東起清水營(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馬池(今寧夏自治區鹽池縣)全長一千七百華里(一說一千四百里)延綏邊牆。又構築了黃甫(今府谷皇甫川)以西至定邊營一千二百餘里的墩台,兩者都互能相望,橫截了河套入內地之口,還遇山鏟削,逢谷填塹,阻擋了蒙古騎兵的長驅直入。

延綏長城三十六營堡到成化年中期基本全部告成,邊牆內外墩台烽隧東西銜千餘里,聲應乞求,遂互有聯絡,這段長城才由點連線成為線。

因這段明長城其緊靠榆林城,明萬曆年間曾重新嚴格修整。

建築結構

榆林明長城有兩條:一條為“大邊”長城,另一條是“二邊”長城,亦稱“鏟削二邊”,與“大邊”並行,在“大邊”南邊,比“大邊”早一年修築,由於“二邊”長城修築粗糙,一年後便停止修築,現在基本都已毀圮。現在遺留下的明長城遺址基本都是“大邊”長城。 榆林明長城

榆林境內明長城修築時“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挑塹”,用料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牆身都用夯土城磚砌成,內填灰漿、泥土、石塊。牆頂內側有磚砌約0.8米高的宇牆(或稱女牆)。牆頂外側磚砌高約1.5米的垛口。每個垛口的上部都有降望口,下有射洞,牆面還設有排水溝和吐水嘴。

榆林城區古長城每隔5公里左右築設一小軍城,供駐防軍隊居住。而且在小軍城上築有凸起於城牆的台子,用於巡邏、放哨、瞭望。

保護狀況

榆林明長城由於地處險隘偏遠之地,沿線人煙稀少,長城遺址保留較好。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為完好。部分地段尚可領略到長城雄偉壯觀的景象。但絕大多數長城的外包磚石被人剝走,夯土牆風雨侵蝕嚴重,加上修路穿越長城等人為破壞,加強管理保護迫在眉睫。

2012年5月,有網友在微博上公布了榆林明長城遭受人為破壞的圖片,而當地文管部門回應,這段可能被損毀的長城並不在他們的保護範圍內。微博曝光的這段長城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鎮北台吳家梁村附近,據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介紹,鎮北台是古長城中單體最大的烽火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